美麗的烏江山峽景區
秀美多姿的孔雀屏景區
【香港商報为訊】通訊員 田維令 記者 黃慶松 報道:12月27日,記者從銅仁市沿河縣旅游局獲悉,近年來,沿河自治縣緊緊圍繞打造“中國優秀旅游目的地”和“武陵山生態旅游大縣”的目標,以文化為內涵,以旅游為載體,著力挖掘整理生態文化、烏江文化、土家民族文化、紅色文化,著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產業體系,助推進經濟快速發展。
創新生態文化探索全域旅游新路徑
沿河自治縣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始終堅守生態和發展底線,始終保持天藍、地綠、水凈、人和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圍繞“念好山字經、作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唱好文化戲”發展思路,探索出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協同發展、協同推進的發展新路。早在2001年,就制定了《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烏江沿岸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從立法層面規范烏江保護、環境污染治理、生態建設等工作。同時緊緊抓住省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機遇,在全省率先設立縣級“生態日”,積極推進“綠色貴州”三年行動計劃,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建設,生態文化逐漸成為沿河全域旅游的一張靚麗名片。
自沿河啟動天藍行動以來,走進譙家省級高效農業示范園區,萬畝草場,滿眼翠綠,成群的牛羊悠然地倘佯在草地上,一幅高原氧吧的景象;綿長的山脈,處處是一從從、一蔟蔟的茶青色,空氣里到處溢滿茶香;艷陽高照,藍天白云,空氣清新。譙家曾是沿河及至銅仁市最大的產煤鄉鎮之一,2006年全鎮煤廠有24家,煉焦、煉鋅企業50多家,自國家產能政策調整以來,沿河自治縣取締了煉焦、煉鋅業,關閉了鉛廠水泥廠和沙坨水泥廠,封停國道、省道、縣道、鄉村道路沿線的采石場,縣城內禁止居民燃燒煤炭,在農村全面推廣沼氣池,讓沿河空氣更加清新,而譙家成功趟出一條從地下向地上轉移、從黑色到綠色轉型的生態發展之路。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核心,不斷強化森林資源保護,進一步完善森林資源管理體制,依托多項林業重點工程,深入推進生態建設,林地面積達到12.9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52.5%,初步構建起了以烏江、水系、城市、村莊、公路為主體骨架的林業生態體系,對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構筑起了重要生態屏障,催生了烏江濕地公園、十二盤森林公園、譙家林場公園、沙洲城市農業觀光公園等一大批公園。
搶抓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有利契機,著力推進烏江河、白泥河、洪渡河流域治理,關停烏江沿岸污染企業,規范烏江及其支流網箱養魚的管理,劃定畜牧禁養區和水源保護區,定期向烏江河里投放魚苗,確保烏江河和水源點不被污染,著力構建烏江生態保護屏障,初步形成了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烏江山峽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淇灘鎮沙沱飲用水源保護區、官舟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峽門口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
挖掘烏江文化 打造全域旅游新亮點
烏江百里畫廊,素有船在江中行,景隨江水流,人在畫中游的美譽。千里烏江流經沿河境內132公里,形成89公里自然山峽長廊,烏江山峽內,山重水復,風光旖旎,是烏江文化的天然博物館。據權威部門評估,烏江畫廊景區有一級景源點16個,二級景源點42個,三級景源點127個,2009年被國務院批復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11年被批準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烏江流域不僅是動植物自然的生長樂園,更是厚重歷史文化的積淀,也是土家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見證。
近年來,沿河全力推進烏江濕地公園建設,一艘艘即將揚帆起航的帆船飄在江中,一個個垂釣的身影,一座座和諧共生的碼頭,濃縮了烏江文化的精華,每到夜晚,流光溢彩,倒映的烏江河里,一派環境和諧的自然景象,烏江文化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開放的理念,吸引八方來客。同時,沿河自治縣以此為契機,以打造烏江文化、碼頭文化為切入點,深入挖掘,全面收集整理,組織省內專業團隊策劃包裝,多次舉辦烏江龍舟賽系列文化藝術活動,為推進全域旅游聚集了大量的人氣。
整理土家文化 賦予全域旅游新內涵
沿河是土家族聚集的地方,1986年10月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沿河縣,設立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是全國四個單列土家族自治縣之一,也是中國土家山歌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在沿河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無論在城鎮、街道,還是在鄉村,每到華燈初上,處處舞動著反映土家人生產、生活場景的擺手舞,整齊輕盈的動作,婀娜多姿身影,盡現土家兒女的柔美和豪邁。喀斯特地形,崇山峻林,阻隔了沿河與外界的聯系,封閉的生存環境造就了土
家花燈戲、土家擺手舞、民間集體舞蹈肉蓮花、耍鑼鼓等休閑方式,孕育了哭嫁歌、花轎戲等土家生活方式,醞釀了土家敬畏自然、敬畏天地的的儺壇戲、打繞棺等古老神秘的宗教儀式,賦予了土家舞蹈獨特的文化魅力。蓮花十八響、茅谷斯舞和打鬧臺等多次走進省、市舉辦的文化藝術節,特別是《開山圍獵》以祭拜山神、獵神為背景,以追獵、趕獵、堵獵、圍獵為主線,在牛角聲中擊打半邊鼓,跳起歡快的舞蹈,極具烏江流域的土家文化特色。
此外,由于沿河屬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山高坡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土家吊腳樓群居方式,使得民居風格多樣、美觀實用、獨具神韻都極具觀賞研究價值。自大溪村列全國第一批民族傳統文化村落后,沿河自治縣以打造烏江邊民居特色為亮點,在烏江邊的大溪、虎頭兩個村規劃實施了民族風情文化旅游產業園建設。同時加大了思渠鎮荷葉村、板場鎮洋溪村(洋溪壩)宋氏祠堂、官舟鎮木子嶺村等傳統村落的保護,收集整理挑花刺繡、木石雕刻、藤竹編織等工藝,有過趕年等節慶,保持著鮮明的土家民族風格和特色。
保護紅色文化 提升全域旅游吸引力
譙家是革命老區,1937年賀龍率領紅三軍在土地灣成立了云貴高原上第一個紅色政權,境內有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黔東特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會址等紅色景點。圍繞讓革命文物活起來的要求,大力推進紅色旅游,成功打造了以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為核心的紅色旅游景區,成功將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申報成省級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紅色旅游成為了文化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紅色旅游聲名鶴起,沿河自治縣加大革命文物、建筑、遺址等革命歷史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力度,先后對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黔東特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舊址進行修繕復原。組織縣內外專家、學者,深入收集整理紅色文物,發現革命遺址多達80多處。
同時,延長紅色旅游產業鏈,積極同生態休閑旅游融合發展,打造復合型旅游產品,形成疊加效益,使譙家紅色旅游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加強與德江楓香溪鎮、酉陽南腰鄉的合作,切實整合紅三軍在黔東大地活動的紅色資源,努力增強了紅色旅游的魅力,實現互促互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