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最大濕地公園酒埠江
【香港商報訊】記者唐勇平報道 : 攸縣,位于湖南省東南部,素有“衡之徑庭、潭之門戶”之稱。攸縣有“鸞山配鳳嶺,金水繞銀坑”的美譽。酒埠江風景區,集山湖、溶洞、地熱資源于一體,已被認定為國家級地質公園,已探明120多個大型溶洞,是南方地區最大的溶洞群,其中長達10公里的禹王洞地下河是中國已發現最長的地下河。
攸縣縣城古稱"梅城"。"梅城"栽種梅花悠久的歷史產生出厚重的文化氛圍,宋末元初攸縣詩人、散曲家馮子振,他對梅花情有獨鐘,他寫的《梅花百詠》,為元明清三代文化名流稱道,被收入《四庫全書》。
近幾年,攸縣發展日新月異。大風起兮云飛揚,五年來,湖南攸縣GDP由2010年的173.3億元增至2015年的341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全面翻番,縣域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先后獲得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示范縣、中國最具投資價值旅游縣、全國科學發展十大范例縣、全省可持續發展試驗區等殊榮。
“五區” ,“五轉”與 “五動”
近十年來,攸縣連續保持在全省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十強方陣行列,同時,攸縣始終沒有走出傳統資源依賴型縣域經濟格局。在轉型升級全面倒逼、持續沖擊下,這兩個情況都已是難以為繼,頓然面臨破依賴、穩勢頭、轉方式三重壓力。攸縣把產業突圍、轉型突破作為第一選擇,主攻“五區”、推進“五轉”、實施“五動”,切實統籌解決縣域發展“破、穩、轉”問題。
主攻“五區”,鎖定突破口。堅持全域轉型、重點突破,以解決資源依賴、培育主導產業為主線,確立園區、城區、景區、礦區和社區五區為主要突破口,分別由縣委書記、縣長、人大主任、政協主席、縣委副書記牽頭負責,分管副縣長具體實施。
攸縣工業集中區包括攸州工業園和網嶺循環經濟園,已建設開發13年,基礎投入累計超過10億元,并進入省級園區序列。下一步,從改革入手激活內生動力,突出發展新制造、新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四新”產業,力爭五年內,園區產值達到500億元以上,財稅收入5億元以上。
攸縣歷來是湘東南、贛西北的物流集散地,當前更迎來了撤縣設市的發展契機。圍繞搞活開發、搞活商貿、搞活人氣,推進東城新區的高端整體性開發,重點發展以專業商貿市場、區域物流中心為主的現代服務產業
針對過去旅游領域“有資源、無開發”的難題,投資20億元對酒埠江等景區實施重點開發,全面打造國家5A級景區。同時,加快打通貫穿全縣、連接省市的大旅游環線,著力做旺以生態旅游為龍頭,以特色文化、康體養生等多種旅游為補充的全域旅游產業,確保到2021年全縣境內外游客達到500萬人次以上,旅游綜合收入達到15億元。
攸縣率先推行“農民集中居住、農業集中經營、農田集中耕種”的鄉村發展模式,通過市場化運營,重點打造20個示范村莊、100個示范幸福屋場、297個農村綜合服務平臺。同時,著力培育“一鎮一色、一村一品”,全面推動農業規模化、企業化、品牌化發展,加快打造麻鴨、米粉、豆腐、油茶、皇豬等“攸州五件寶”。
推進“五轉”,提升突擊力。針對轉型過程中出現的不愿放權、不敢擔責等突出問題,堅定踐行“不換思想就換人”的理念,倒逼全縣上下打破常規、突破常理、沖破常態。通過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轉變,將領導干部的精力更加有效地集中到產業上來,集中到轉型上來。
“轉型丟速度、失速丟帽子”,這種“換擋焦慮”和“速度情結”始終是掣肘轉型的最核心因素。對干部中存在的一些“慵懶散慢”現象,攸縣管理層堅持“分層級管理、按程序辦事、靠制度立信”,制定完善“縣委工作規則”等22個覆蓋全縣的管人、管財、管事制度,并通過責任倒逼和重獎重懲等行之有效的舉措,促使干部提升管理、提升服務、提升效能。結合 “火車頭”精神,掀起一股人人圍繞轉型、服務轉型、參與轉型的熱潮,使得突圍突破落在實處。
實施“五動”,發起突圍戰。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著力打造最寬松的創新創業環境。實施產業推動戰略,依托自身資源優勢和現有產業基礎,全力主攻生態旅游產業、煤電能源產業、建材陶瓷產業、新材料化工產業、食品與生物醫藥產業等五個百億產業。實施項目拉動戰略,主動對接國家擴大投資、產業梯次轉移等政策,大力招商推進285個重點項目。實施城鄉聯動戰略,城鄉建設既是轉型發展的匯聚點,更是未來經濟新的增長點。堅持資源統籌、城鄉聯動,大力推進中心城市大開發、特色城鎮大建設、美麗鄉村大行動、城鄉環境大提升。實施小康帶動戰略,堅持以全面小康建設為總攬,圍繞扶貧攻堅等惠及民生的實事,確保2017年全面完成脫貧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打造惠民攸州、平安攸州、法治攸州、幸福攸州。
全面啟動撤縣設市
近幾年,攸縣全面啟動撤縣設市的步伐,奮力打造新攸州。縣東城新區進入實質開發,“一城四區”格局全面拉開,城鎮化率達到53.6%;累計投入150億元用于基礎配套建設,平汝高速全面拉通,火車南站建成啟用,吉衡鐵路投入運營,洣江風光帶、文化園等一批重大城市項目相繼建成,農田、水利、交通等一批小型鄉村項目積極實施,城鄉基礎設施大幅改善。
探索推行城鄉同治。先后投入3.1億元,大力推進“兩江四岸”保護開發和農村環境整治,全面封山育林200萬畝。成功創建全國衛生縣城、全國文明縣城提名城市、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全省園林縣城,成功入選中國宜居宜業典范縣。
堅持城鄉聯動,打造宜居新樣板。倍加珍惜攸縣得天獨厚的基礎優勢和生態稟賦,突出城鄉聯動,注重城鄉融合,努力打造宜居宜業、精致精美的現代花園式縣域。要彰顯中心城市大氣派。瞄準湘東南區域中心城市,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標準管理城市,著力構建“骨骼強、血脈暢、氣質美”的城市發展格局。統籌把握“一城四區”功能分工,重點開發東城新區,保護開發城南片區,著力打造工業新城,不斷提質老城區,做足40平方公里、40萬人口的城市容量。
統籌推進“兩橋兩路”、“一場兩館”等重大項目,著力打造一批城市地標和品位街區,全面拉開城市框架。統籌鋪排城市管網、行車停車、長輸燃氣、第二水源等公共設施建設,不斷增強城市吸納承載、輻射帶動功能,吸引更多人口進城安居置業。要推動特色城鎮大開發。以“一主兩副三軸”為主骨架,秉持“優先開發、特色立鎮”的理念,全面構建布局合理、梯次分明的現代城鎮體系。
積極搶抓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機遇,創新推進網嶺、酒埠江兩個縣域次中心城鎮建設,結合地方優勢,著力打造一批工業重鎮、旅游新鎮、邊貿大鎮、農業強鎮和文化名鎮。實施擴權強鎮試點,做活土地經營文章,切實增強鄉鎮自主發展能力和造血功能,逐步實現以鎮建鎮、以鎮興鎮。
要實施美麗鄉村大行動。立足“全市一流、全省樣板”目標,以改善人居環境為重點,以綜合整治為抓手,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持續深化農村環境和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堅持抓好封山育林及“兩江四岸”保護開發,建立健全產業和項目的準入退出機制,致力打造青山綠水原生態形象。
撤縣設市更加注重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全國園林城市和全國生態城市,動員全民守護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讓生態沒有空檔,讓城市更加文明。
未來五年,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從宏觀形勢來看,省市將“縣域經濟”作為重點短板補齊的方向沒有變,通過萬億級PPP項目投資穩增長的信號很明顯。從區域態勢來看,隨著“一帶一部”、“一核三極四帶多點”和“一核一圈一廊”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特別是“湘贛開放合作試驗區”和“湖南東大門”的提出,攸縣完全可以順勢而動、應勢而為,在長株潭和湘東南地區爭取更多利好、占據更佳位置、擔當更重角色。
攸縣已全面融入長株潭“2小時”和長三角、珠三角“5小時”經濟圈,必將匯集更多人流、物流、資金流。
“一線工作法”見成效
攸縣全面推行力量向一線傾斜、工作在一線推進、矛盾在一線化解、感情在一線融合、干部在一線檢驗的“一線工作法”。
在 “一線工作法”的框架下,重點改革加快推進。順利完成政府機構改革和撤鄉并村工作,行政效能明顯提升;全面推進行政審批改革,優化辦事流程377個,精簡事項507項。
在 “一線工作法”的行動中,縣政務服務中心集中59家單位的300余項服務,“三集中、三到位、三公開”作為株洲模式對外推介;全國首創“雙十模式”,農民工工資“銀行代發”做法得到中改辦肯定,“鄉村大舞臺”被列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先后被評為全國金融生態縣、全國電子商務示范縣、全國農村“三資”管理示范縣。
在 “一線工作法”的建設中,深入開展 “三嚴三實”、“兩學一做” 的專題教育,切實擰緊了黨員干部思想“總開關”;大力倡導馬上就來、馬上就辦、馬上就好“三馬作風”,不斷完善結對共建、聯合辦公等制度,促使廣大干部以嚴實作風干事創業;大力推進反腐倡廉,制定出臺“轉變作風十二條”等系列規定,切實匡正了作風、創樹了形象。
在 “一線工作法”的指引下,攸縣決策層始終把民之所盼作為施政所向,從群眾反映最迫切的要求出發,從惠及群眾最直接的實事著手,著力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群眾享有更多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要建設惠民攸州。要將全面脫貧作為首要民生工程,因地施策、因需施策、因戶施策,確保“一戶不落、一個不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要持續推進“教育強縣”,切實改善城鄉辦學條件,加快破解“大班額”等就學難題;全面推進中心醫院建設和基層衛生院提質改造,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公立醫院減免門診掛號費制度,切實減輕群眾看病負擔;強化城鄉住房保障,加大農村危房、棚戶區改造力度,確保所有土坯房“清零”;提升“全民社保”、“全民醫保”和全民健康水平。要統籌發展養老、文化、健身、慈善等各項社會事業,讓人民群眾共享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