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海洋大國,海洋曆史文化源遠流長,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時也指出“媽祖文化包含著海洋精神”,隨後“發揮媽祖文化等民間文化的積極作用”被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張傑報道:1日,以“媽祖文化 海絲精神 人文交流”為主題的媽祖文化與海洋精神國際研討會在閩莆田市“媽祖故鄉”湄洲島召開。來自加拿大、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港澳台地區,以及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等1300多人參加。
“媽祖慈愛濟世,富國佑民,通達世界各地。媽祖信仰廣泛的分布於全球,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同時,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同時,媽祖信仰在台灣廣泛,深深紮根於台灣民眾精神生活中,成為連接兩岸同胞感情的重要紐帶。海洋文化與海洋經濟共通共融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海洋經濟是海洋文化的物質基礎,沒有海洋經濟就不會產生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是海洋經濟發展的動力,海洋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海洋文化發揮作用,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障。”福建省人民政府黃琪玉副省長表示。
“立德、行善、大愛”是媽祖精神,迄今為止全世界約有1萬多座媽祖宮廟,信眾達3億多人,分布在34個國家和地區,每年都有400多萬信眾前來湄洲島朝拜媽祖。2009年9月,媽祖信俗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成為我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很早就進入海洋,並在長期開發利用海洋的進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海洋文化,媽祖文化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石青峰在當天的主論壇上說。
石青峰表示,媽祖文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內涵和“平安、和諧、包容”的文化特征,與當今社會倡導的“合理開發利用海洋、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理念高度契合。曆史上,沿海許多地方正是依托媽祖文化的聚集效應,逐步發展成為繁華的集市商埠。當前,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深入推進,國家海洋局將不斷強化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海洋經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科技等方面的合作,與此同時著力推動媽祖文化在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傳播與交流,充分發揮媽祖文化在促進民心溝通、情感相通上的獨特優勢,為營造和平穩定的海洋合作關系貢獻力量。
什麼是海洋精神?台灣有一位作家寫過一段話:5千年前台灣島上住著南島女神,劃著簡陋的獨木舟向南前往各個小島,南島的遷徙與落地生根就像是灑在太平洋的。我們在古書上也常常會看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等,海洋具有吸收、包容、接納、開放、多元、開闊、生命力強的種種精神,這些就是海洋精神。來自台灣美和科技大學吳煬和教授表示,媽祖信仰主要是源自於媽祖受人極度的相信和尊重,成為人們行動的指南,前進的動力。信仰讓信眾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價值追求,使得信眾在面臨困難時都可以正面面對,不輕言放棄。因此,要培養人們的海洋精神絕對要建立在教育的基礎之上,以媽祖信仰作為推動海洋精神的載體,培養面對大海的無畏精神,面對新的世界以及未知。
他表示,媽祖信仰與海洋精神我們可以從科技面、環境面、文化面等各個領域來加以拓展,一方面我們可以提高從事海洋事業者的質和量,更重要的是我們更要普及性的提高人們對於海洋的認識和參與,借由政策的引導,建立面向海洋的文化模式,將傳統內向的陸地思維轉為外向的海洋開放態度。面對全球化激烈競爭的時代,應該透過大規模的教育文化改變人民的心態還有視野,將傳統上視為阻隔的海洋轉換成為連接世界的橋梁,形成一種外向開放性、科學進取精神的文化轉型過程。
據了解,除11月1日當天的主論壇外,11月2日還將同步召開3個分會場的主題研討,分別是“媽祖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主題研討、“媽祖文化與海洋民俗遺產”主題研討、“媽祖文化與海洋生態文明”主題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