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盡管全球貿易一片蕭瑟,作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中國所佔份額卻在逆市上漲。
據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統計,2015年中國出口在全球市場中的佔比已升至14.6%,為IMF自1980年有這一統計數據以來的最高比例,較2014年的12.9%也大幅上升。
廉價勞動力是關鍵因素
IMF在一份報告中稱,1990-2012年間中國的名義出口額以平均每年17%的速度上漲,特別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貿易更是以飛快的速度发展。期間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數量也成倍增長。
報告稱,充裕的勞動力一直是中國出口大獲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中國出口商享受著顯著的優勢,包括多年被低估的貨币以及低利率,但是這里充裕的廉價勞動力供應或許是最為重要的因素。據估計,中國10個沿海城市出口佔中國總出口的90%,在這些地方務工的農民工數量高達2.7億人。
不過報告也指出,中國廉價勞動力充裕的時代可能正在走向終結,勞動力密集型的企業將會失去比較優勢。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已經開始下滑,未來數年預計將大幅萎縮,中國在2025年前可能會到達劉易斯拐點。
人口結構變化勞動力成本增加
除了IMF之外,瑞銀在近日的一份報告中也提及,從2005年到2020年,美國、中國等地的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將陸續見頂,隨後很可能呈現出經濟增長疲弱、通脹持續萎靡的「日本化」現象。
瑞銀在這一報告中稱:全球經濟向低增長和低通脹轉變的這種「日本化」現象,近年來開始吸引投資者關注。過去20時間里,日本經濟鮮有名義GDP的增長。人口結構的變化是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而很多发達國家和发展中國家可能會追隨日本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人口結構變化趨勢。
對於中國這種勞動力成本的變化,IMF上述報告稱,在過去十年中,民營部門每年薪資增速接近15%,如今已經大幅高於周邊國家:在2005年,部分內陸省份薪資水平和柬埔寨、老撾、緬甸以及越南等低收入國家相當,但是如今中國工人薪資已經比他們高出50%。
沿海省份薪資更高是內陸地區的兩倍多。盡管生產力在提升,但是並未趕上薪資增速。單位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工業生產以及貿易已經開始適應這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