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做客《金城講堂》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寇剛報道:1日上午,黃河之濱的蘭州音樂廳內座無虛席。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余秋雨先生再次蒞臨蘭州,做客《金城講堂》,為蘭州市民作《中國文脈與絲綢之路》主題報告,與蘭州的文學愛好者零距離交流,讓參與活動、熱愛文學的蘭州市民近距離體會到大師的風采。
本次演講余秋雨顯然是有著紮實的准備,他拋開散文,另辟蹊徑,通過絲綢之路這條主線,用編年體的形式洋洋灑灑為蘭州觀眾在短短兩個小時內“梳理”了中國數千年的文化脈絡,讓觀眾們意猶未盡,深切感受到大師的文化功底。
“什么是文化?”一開場余秋雨就用這個丟給觀眾一個龐大的很多文人雅士也很難用一句話回答出來的問題,隨後他以跨國婚姻為例,以小見大地解釋了文化對個人的影響。“文化是每個人安身立命之本,可以說,文化是一種養成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余秋雨的這個結論簡潔明了,一語道破。
余秋雨認為,中國文明“成熟”最晚“壽命”最長 。他說,一個文明的具體“成長”時間是很難准確界定的,但是如果給一個標准的尺度就更好判定,余秋雨說:“文化成熟的標准有三個,分別是文字、金屬冶煉和集中居住(城鎮化居住方式),三者缺一不可。”而中華文化相較於擁有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或者巴比倫文明的伊拉克、尼羅河畔的埃及以及恒河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屬於“晚熟”,但是卻是最“長壽”的。因為中華文明綿延至今,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不中斷的。這非常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驕傲。
相較之下,中華文明所釋放出的持久活力令人動容。“現在,我們的後代還在朗朗上口地念著‘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等2000年前孔子講的話,且語法和內容都沒有改變。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不但沒有消亡,而且到現在仍然散發著青春的活力。”他還講到文明的智慧也需要行政力量的加持,國家的保存才能綿延流傳。
余秋雨強調,文化的脈絡是“少”而不是“多” 。文化梳理是減法而不是加法,做減法才能顯示出文化的筋骨和力量。余秋雨將他在中央電視台做的講評帶給蘭州觀眾,“我們沒有萬劫不複,在文化的啟迪下,我們度過了極其可能滅亡的關口。”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淵源,黃河到了蘭州這塊土地顯得格外溫婉,作為黃河旁邊長大的人,我們應該與人為善,懂得成人之美。‘寧做不成功的君子,也不要做成功的小人’”。演講結束時,余秋雨表示這個上午讓他感受到滿滿的感動,在他深情鞠躬謝幕的同時,台下響起了持久而熱烈的掌聲,許多觀眾甚至眼含熱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