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金山、通訊員袁洪報道:“以前靠傳統的銷售模式,我們的雞根本不能及時銷售出去,多養一天就多一天的成本,運用電商模式,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說話的小夥子叫馬孟,是省級貧困村江安縣紅橋鎮紅色村猛獁林下養殖專合社的負責人。該基地從2015年3月通過電商平台銷售以來,已出售成品土雞3萬餘只、土雞蛋1萬餘枚、雞苗2萬餘只,創收70餘萬元。8月25日,與記者談起自己電商之路的馬孟,言語間充滿了信心。
马孟打理自己的网店
纯粮食喂养土鸡
故事回到2014年8月,馬孟和父親在當地建了個林下土雞養殖基地,純天然的喂養方式使雞品質非常優良,但眼看出欄時間到了,卻因銷售渠道不暢,無形地增加了養殖成本,一時間基地陷入了困境。
2015年3月,馬孟想起了自己曾經在外地打工做過淘寶客服,懂得電商運營的基本模式,於是在縣供銷聯社、發改局等多部門的幫助下,做了一個網店,在淘寶、京東、阿裏巴巴以及本地電子交易平台“江安網供”等平台進行產品推廣,並在微博、微信、貼吧等網絡平台發帖,兩個多月下來,電商平台初見成效,馬孟基地裏的出欄雞銷售一空。
同年底,猛獁林下養殖基地已由個體土雞養殖場升級為農民專業合作社,並帶動本村24戶農民進行土雞養殖,為20餘人提供就業崗位,有效帶動貧困村經濟發展。
如今,馬孟通過電商平台實現了足不出戶就能將自己的產品買到全國各地,而價位卻比當地銷售要高,“土雞、土雞蛋在當地銷售很便宜,但是通過電商向外地銷售,情況就大不同了,當地買一塊左右的土雞蛋在網上能買兩塊多一個,所以網絡是個很好的銷售渠道。”
猛獁林下養殖專合社的電商模式,只是江安農村電商起步發展的一個縮影,農村電商悄然開啟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新大門。
據江安縣經信局負責人介紹,利用電商平台,將有效打破信息閉塞,農產品與市場不對接的局面。同時,為切實強化“精准扶貧”工作與農村電商的結合,政府引進了專業電商導師團隊,采取“培訓+孵化+培育”的模式培訓農村電商人才。截至目前,全縣已有5000餘人接受普及培訓及創業培訓,為後期的電子商務發展奠定堅實的技術和人才基礎。
同時,依托這些人才,建設了一個區域性電子交易平台“江安網供”(www.scjawg.com),讓江安農產品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網上“安家”,實現在本地自主平台上進行網上宣傳、銷售。目前平台PC端、手機APP均已上線。同時,入駐“淘寶”、“天虎雲商”、 “供銷e家”等第三方平台開展網上銷售。
目前“江安網供”平台入駐店鋪近20家、特色農特產品40餘種;通過“江安網供”平台直接帶動農產品銷售,“秀林五味粽子”、“ 港豐農業的藍莓”、“趕場山大白李”以及當地土特產在平台宣傳推廣後大受歡迎,產品供不應求。同時在第三方平台的各個店鋪已正常運營,向市場推出江安縣黃粑、茶葉、趕場山大白李等特產。
據悉,下一步,該縣將進一步發展農村電商,促進農資和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創新發展,拓寬農民致富渠道,並健全全縣電子商務體系,形成安全可信、規范有序的電子商務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