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图
黔東南州委書記李飛躍
【香港商報訊】記者 許入介、張涵坤 報道: 24日,在2016首屆“中國民族文化旅游·黔東南峰會”上,黔東南州委書記李飛躍表示,創建“中國·黔東南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區”是推動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創新的一個全新嘗試,我們將從體制機制、政策法規和發展模式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牢牢守住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兩個寶貝,讓山水、田園、村莊、城鎮共生共榮,全力打造國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并確保與全國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60年巨變 文化成走向世界的閃亮名片
恰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之際。據黔東南州長馮仕文介紹,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12億元,是60年前的644倍;財政總收入實現139億元,是60年前的931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173元,是60年前的172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863元,是60年前的137倍。
而侗族大歌、銀飾刺繡等世界級和國家級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正以其獨有的英姿展現在世人面前,在燦爛的中華文化中閃爍著獨特光芒,成為黔東南走向世界的一張亮麗名片。
據統計,黔東南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居全國各市(州)第一位,是全國傳統村落最多的市(州)。森林覆蓋率高達65%,是全國28個重點林區之一,有國家和省級自然保護區27個、國家地質公園1個,可開發潛力巨大。
踐行原生態民族文化發展之路
“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李飛躍說,為保護原生態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樣性,黔東南相繼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保護措施,著力保護溪流、林草、山丘等生態細胞和民族村寨、傳統村落等文化元素,留住了美麗鄉愁。同時,增強承載文化原住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喚醒原住民對自己文化的高度認同,大力實施民族文化傳承人培養計劃,培養一批民族文化傳承人才。積極做好原生態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民宿經濟等方式,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進一步與現代生活相融合,并納入法治化軌道,使民族文化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目前,該州已出臺了《民族文化保護辦法》等地方性法規和政策措施,成功實踐探索出黎平滾正“互聯網+民宿”、地捫“互聯網+生態博物館”、銅關“互聯網+鄉村旅游”等模式,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發展。
“聚寶盆”效應為民族旅游添新路
峰會期間舉辦了民族文化旅游·精準扶貧論壇、民族文化旅游+論壇、民族文化旅游·國際合作論壇、民族文化旅游·非遺保護論壇,對于搭建關注民族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交流合作平臺,建立民族文化保護發展的機制,探索民族地區發展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與此,峰會發布了《中國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研究報告》,宣布了2016中國民族文化旅游·最佳目的地TOP10的評選結果。還就新形勢下對生態文化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旅游模式創新系統進行深入研究探討,取得了創造性、前瞻性、引領性成果,并達成共識。
峰會呼吁,尊重并鼓勵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探索適合自身情況的“民族文化+旅游”發展模式,通過參與國際與區域旅游合作,積極推動民族文化旅游業包容性、可持續發展。
峰會承諾,將一如既往地積極提倡發揮旅游業在推動實現民族文化以及少數民族地區各項事業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重要作用,倡導在傳承與保護中發展民族文化旅游事業;推薦“多彩貴州風”、“大美黔東南”為民族文化旅游的典型,推動黔東南創建中國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塑造貴州特別是黔東南州民族文化旅游的國家名片,展示黔東南州純美性、生態性、民族性和唯一性,不斷通過峰會平臺培育更多優秀的中國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最后,峰會將永久落址黔東南,并將進一步推動民族文化旅游納入國家戰略、制定完善政策、落實具體舉措,并通過對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以及旅游模式創新系統的研究,將峰會培育成中國乃至世界民族文化旅游的話語權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