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商报专稿

文旅大市黄山推“非遗大餐”迎文化遗产日

2016-06-14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吴敏报道:徽州民歌《放牛山歌》悠扬中夹杂纯朴的民风,久久回荡;黟县《古黟傩舞》用傩戏的表演手法祈求平安、幸福、和谐,象征着生活风调雨顺;屯溪的《阿婆的火熜》、黄山区的《跳竹马》都是利用生活、生产中的日常用品和工具,用喜闻乐见的手法展现徽州地区的民俗特色,既有艺术性又有观赏性……6月8日,世界文化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山市黟县西递,一场盛大的徽州传统民俗表演拉开了2016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安徽省启动仪式暨主场活动的序幕。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虞爱华,黄山市委书记任泽锋,市长孔晓宏等出席启动仪式。

徽州传统民俗表演《古黟傩舞》。

   6月11日是国务院确定的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活动由安徽省文化厅、黄山市政府主办,主题为“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内容包括非遗民俗和项目展示展演、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与民俗发展论坛、非遗传统戏剧展演等,“鉴宝江淮行--走进黟县”、黄山市文物及古建筑图片展和黄山市非遗图片展等也在启动仪式当天举办。6月7日至9日期间,非遗传统戏剧在徽州大剧院集中上演,包括徽剧、黄梅戏、庐剧、泗州戏等国家级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经典折子戏。

启动仪式现场,黄山市市长孔晓宏致辞。

   此外,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与民宿发展论坛也是此次主场活动的一大亮点,来自省内外业界的专家学者,围绕民宿发展的建筑表达构想、传统村落活态保护方式探索等论题进行“黟山论剑”。

   安徽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荟萃,留下了许许多多文化遗产“富矿”。“十二五”期间,安徽致力于提升保护水平,以非遗数字化记录、非遗基地建设、非遗宣传推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四大工程为带动,不断将非遗保护工作推向纵深。 第11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安徽主场活动从6月7日持续至11日,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志愿者共同参与,让诸多有特色的非遗项目走进社区、走近百姓。

  徽州文化传承千年活在当下

   启动仪式上,李修松为安徽省文物局“我与安徽文物”征文活动获奖选手颁奖。虞爱华、任泽锋共同为日前荣获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销基地称号的屯溪老街、黎阳in巷揭牌。余香石笛省级非遗传承人方如金代表全省非遗传承人发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倡议。

   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最实在、最具体、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增加了文化的厚重感和百姓的归属感,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黄山市市长孔晓宏说,黄山市是徽文化的发祥地,徽州文化已传承千年,至今仍活在当下,从古村落形态、组织形态、生活形态到老百姓的生活理念与方式,无不展现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征和价值取向。近年来,黄山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为平台,扎实推进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全国文物维修样板示范工程、古民居产权流转等各项工作,探索了一条具有黄山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子。

   孔晓宏表示:黄山市将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加快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建设,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为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共筑更富更美黄山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黄山市文化委主任胡建斌认为: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是国家也是一个地方的“金色名片”。黄山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些年来文物和非遗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将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中的文物保护,积极探索古村落保护利用的有效机制,营造自觉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活跃有序,文化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相和谐的氛围浓厚。充分展示文化遗产魅力,充分发挥文化遗产资源在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中的作用,为经济发展调、转、促作出新的贡献。

   “这是一场公众文化盛宴”,胡建斌介绍:徽州地区的民俗表演大多是利用农闲时节,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自古至今流传下来,现在通过整理和恢复,一大批民俗艺术逐渐的在群众中继续保存传承,形成民俗文化的徽州特色。据了解,本次活动非遗项目展演包括徽州三雕、歙砚制作、徽州漆器髹饰技艺等,都由非遗传人现场演示。

   活动中,石雕、砖雕、木雕、竹雕、徽墨、歙砚等一大批非遗技艺通过现场演示的形式直观展现,不仅让大家大开眼界而且交流火热。

   同期,黄山市歙县在徽州府衙广场举行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徽墨、歙砚、砖雕、竹雕、剪纸等项目传承人各展绝活,呈现着歙县多姿多彩的非遗资源。传统医学吴山铺伤科传人还现场开展了义诊活动。祁门县在中心广场开展了街头宣传和非遗展演活动,并穿插非遗知识有奖问答,以普及非遗文化,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黟县:非遗与旅游同辉

   黟县是“徽文化”发祥地之一,拥有西递、宏村2处世界文化遗产、3个全国重点文保单位、6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5个中国传统村落、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2000年11月,西递作为“中国古村落的杰出代表、中国民间建筑艺术的宝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相继荣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5A级景区、全国文明村镇、等称号。

  多年来,黟县把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核心竞争力,于2006年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专门负责综合协调、指导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地和全县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管理,取得了积极成效。

   自200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黟县已挖掘整理徽州楹联、徽州篆刻、徽州祠祭、余香石笛、彩绘壁画、利源手工制麻技艺、徽州楹联匾额制作技艺、皖南美溪唢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66项。其中被省列入申报国家级的非遗项目4项。

   黟县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办公室主任汪朝晖说,《非遗法》颁布后,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不断创新。目前,全县从事非遗资源产品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生产企业和作坊30多家,文房四宝、木雕、砖雕、石雕等产品远销海内外。全县已建“徽州三雕”展示馆、徽州木雕展示馆、卢村稚山凤舞民俗展示馆、徽州楹联博物馆、徽州古床博物馆、叶村利源手工制麻展示馆和秀里影视村非遗一条街、西递“千艺坊”非遗展示中心建设等,逐步形成了以私立博物馆为主,专题博物馆和非遗展示中心多形式发展的保护格局。

   此外,打造旅游演艺传承保护模式。把旅游推介与保护、宣传相结合,通过连续举办国际山地车节、国际摄影节等赛事活动和《宏村阿菊》实景演出,以“徽州民俗文化”作品为素材,编排演艺节目,集中进行民间艺术表演、徽州民俗表演,增强群众保护意识。

   黟县的非遗民俗如“雉山凤舞”、“古黟傩舞”,连续两年在大年之时得到央视的数套节目现场直播。还有黟县的三雕,黟县的民歌、徽州的民居营造技艺等更是央视及省台采集拍摄的焦点。

   “坚持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和管理,把保护旅游资源作为保留财富和发展生产力。”黟县旅委主任朱武介绍:近年来,黟县紧紧围绕建设以“世外桃源、画里乡村”为主题形象的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的奋斗目标,深化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突出县域景区集约化经营、营销市场专业化推进、旅游业态多元化提升,全面推进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先后荣获中国旅游强县、国家生态示范区、中国文化旅游示范县、中国最具文化魅力旅游名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具幸福感的休闲城市、全国十大县域旅游之星等10余个国家级荣誉。全县旅游正在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文化演艺、影视拍摄、户外运动、生态体验、休闲会所等多元化旅游业态发展。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130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9.5亿元。

[责任编辑:郭美红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