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网訊】記者吳敏報道:記者在皖黃山市采訪時了解到:黟縣徽黃旅游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與南京淳璞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簽訂“百匠堂”項目合作協議。該項目主要吸引全國匠人,挖掘、保護、展示、傳承傳統技藝,利用西遞景區內的閑置資產,將其打造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聚集地,項目建成后將成為西遞景區的重要補充,帶動黟縣差異化休閑旅游龍頭景區的建設。
據了解,當前黟縣正全力謀劃開發“千古黟技,匠人圣地”徽文化體驗傳承項目。該項目旨在對黟縣的徽文化遺產進行可持續的發掘、保護、展示和傳承,讓徽文化在黟縣跳出來、活起來、傳出去,打破目前徽文化“高冷”的狀態,讓文化旅游元素融合現代人喜歡的趣味性、互動性和親近感。同時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校,設立非物質文化傳承基金扶持一批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以及有志于學習傳統技藝的青年,在西遞建設國內首個百匠堂,讓游客通過親身體驗、觀賞和研習傳統工匠技藝,將工匠精神傳承下去,將徽文化發揚光大。
據悉,該項目將是目前整個黃山地區旅游項目在內容上的重大補充和文化內涵上的巨大提升,其落地必將助力黟縣世界文化遺產的品質打造與品牌提升。
黟縣是安徽省歷史最久的縣之一,是徽商聚集地和徽文化發祥地之一,也是皖南國際旅游文化示范區的核心區之一。擁有西遞、宏村2處世界文化遺產、3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6個全國歷史文化名村、25個中國傳統村落、1個全省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中國畫里鄉村”之美譽。2015年,全縣接待游客1308.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99.53億元。
黟縣“非遺傳承”不遺余力
“百匠堂”項目是黟縣著力推進非遺傳承工作的縮影。“十二五”期間,黟縣致力于提升保護水平,以非遺數字化記錄、非遺基地建設、非遺宣傳推介、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四大工程為帶動,不斷將非遺保護工作推向縱深。
目前,黟縣已挖掘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66項。其中列入市級保護名錄的項目有36項、列入省級保護名錄的有8項(徽州楹聯、徽州篆刻、徽州祠祭、余香石笛、彩繪壁畫、利源手工制麻技藝、徽州楹聯匾額制作技藝、皖南美溪嗩吶),被省列入申報國家級的非遺項目4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1處,市級10處;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10名,市級40名。2015年,《宏村·阿菊》榮獲安徽省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黟縣金星公司蔣雨金、黃文革、詹華平、裘貴田4人被授予安徽省工藝美術名人榮譽稱號。
傳承與保護力度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不斷創新。鼓勵企業挖掘非遺資源,發展文化旅游產品。目前,全縣從事非遺資源產品開發的文化旅游產品生產企業和作坊30多家,其中,文房四寶、木雕、磚雕、石雕等產品遠銷國內外20多個省市。全縣已建“徽州三雕”展示館、徽州木雕展示館、盧村稚山鳳舞民俗展示館、宏村民間工藝博物館、徽州楹聯博物館、徽州古床博物館、葉村利源手工制麻展示館和秀里影視村非遺一條街、西遞“千藝坊”非遺展示中心建設等,逐步形成了以私立博物館為主,專題博物館和非遺展示中心多形式發展的保護格局。黟縣的非遺民俗如“雉山鳳舞”、“古黟儺舞”,連續兩年在大年之時得到央視的數套節目現場直播,黟縣的三雕,黟縣的民歌、徽州的民居營造技藝等更是央視及省臺采集拍攝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