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外來節慶文化的影響,原有的傳統節俗文化的意義已日趨淡化。但是,幾千年的中國年俗文化,已經深深地銘刻在中華兒女的心靈中。中國民俗學會理事、江西省民俗與文化遺產學會副會長梅聯華表示,年俗文化所展現的,是我國從遠古綿延至今的一種情結,寄予了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期望。因此,無論何時,都有其存在和傳承的意義及價值。
九江
除夕夜到田坎上聚餐
舊社會過年,對窮人來說是“過難”。有的窮人家為了躲避“閻王債”,攜婦帶雛離鄉背井,在荒郊野外風餐露宿。瑞昌市至今有的村莊還過“叫花子年”,即除夕之夜,全村男女老少攜帶食品,到田間地坎上聚餐。據說,此習俗是從其祖上流傳下來的。
九江還流行“接年”。除夕夜的半夜子時,以第一次動物叫聲為“接年”,以此預兆年景豐歉。俗云:“雞叫荒、貓叫干、狗叫年成好、牛叫谷滿倉。”
九江大多數地方的年飯是在除夕夜吃,但也有地方的年飯是在中午吃。修水就是如此,中午飯要用飯甑蒸,不論人多人少,都要蒸上滿滿一甑,留到年后吃,一般要吃上三四天。這也有個說法,叫做“吃陳飯”,寓意年年有余。同時,還要從地窖里取出芋頭,用竹籃裝好掛在屋檐下撞皮,以便及時煮熟做大圓子,寓意團團圓圓、圓滿。
景德鎮
元宵節不吃湯圓
歷史上,景德鎮是典型的陶瓷經濟區,城里的絕大部分人均以陶瓷生產或陶瓷生產相關的行業為主。繁榮昌盛的陶瓷業引來了大量的移民,移民主要來自鄱陽、都昌、樂平等人口眾多的鄰近縣區,因而過年習俗也各異。
臘八為農歷十二月初八,景德鎮舊俗過年有的從這一天算起。所謂“臘八臘八,抓雞宰鴨”,即是為過年做好準備。 過小年一般為農歷十二月廿四,因城區居民來自四面八方,習俗各異,從十二月廿三至廿七都有過小年的。
浮梁縣在農歷年的十二月初一,開始滌塵;初二,齋饌潔身;初三,殺雞送德、辟邪辟兇;初四,撒谷祭鳥雁(天神的信使);初五,殺豬、做酒、打年糕;初六,試新衣,迎接外出的親人返回;初七,族會;初八,臘祭,跳大儺(小狂歡);初九,賽歌、賽詩;初十,比牛馬(體育盛會)。
說到元宵節,人們都會想到吃湯圓。但是,樂平人元宵節不吃湯圓,而是以餃仂、果仂、發糕、豬頭、豬蹄過節。
春節期間,景德鎮還有“宴新客”習俗。所謂“新客”,即新婚夫婦。新女婿到岳家拜年,與其岳家族戚友好的人家會輪流宴請,俗稱“請姐夫”。最后,岳家備酒回請各家,謂之“關東”。新媳婦在婆家,也會受到同樣的宴請,俗稱“請新嫂”。
新余
除夕夜人人洗“公婆腳”
新余的祖根大多來自福建,有“離了福建,不成新余”之說。新余的民間風俗頗具特色,講究親朋禮儀。
新余人除夕晚餐要吃“團圓飯”,分宜又叫“公婆飯”。家家戶戶殺雞燉肉,全家老少歡聚一堂,圍坐在一桌吃飯。晚間,人人都要洗腳,俗稱“洗公婆腳”,換新鞋襪,然后戴新帽、穿新衣,大人要給孩子們壓歲錢。夜深就寢時,都要放爆竹封門。
清末時,新余民間有“章家獅子,萬家鳳;集市花鼓,元宵燈”之說。時至今日,逢年過節仍要舞獅弄燈。其中,比較知名的有渝水區的鳳凰舞和推車燈。
文/記者石鵬 實習生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