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龔舒斌報道:9月20日,從合肥市政府獲悉,近年來,合肥市通過財政推進金融創新、助力經濟轉型,使得實體經濟得到了發展,現已取得明顯成效,今年以來,全市工業生產增長較快,重點產業增勢良好。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全市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75個,前7個月實現增加值1287.01億元,增長11.8%。值得一提的是,盈利水平穩步提升。前7個月,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15.85億元,增長14.4%。其中,37個行業中有35個實現盈利,盈利面為94.6%。
創新投入方式 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從2013年開始,合肥市對產業政策進行全面調整,在全省乃至全國率先出臺了《合肥市扶持產業發展“1+3+5”政策體系》。通過基金、財政金融產品、“借轉補”、事后獎補等四種投入方式,支持創業創新發展。產業政策調整實現了“四個轉變”,即:由事后為主向事中事前介入為主轉變、由分散使用向集中使用轉變、由無償使用為主向有償使用為主轉變、由直補企業為主向創造外部環境為主轉變,進一步優化了財政資金投入結構,撬動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跟進投入和財政資金年年滾存疊加投入,大幅度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2014年,該市投入基金和金融產品的資金總量達到11.69億元、今年又繼續加大基金和財政金融產品投入,預算安排資金總額達16.17億元。這些資金的投入既實現了放大使用,又實現了滾動使用。
推進金融創新 健全融資體系
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企業的特點,目前合肥市建立體系完備、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的各類財政金融產品,滿足各個層次企業和企業各個方面的需求。打造融資擔保巨艦,通過財政資金不斷注入,將興泰擔保、國控擔保、中小擔保等國有擔保企業的總注冊資本提升到20億元,大幅提升了市級擔保體系融資擔保能力;設立小微企業轉貸資金,市財政投入1億元設立小微企業轉貸資金,通過政策性融資擔保公司、轉貸銀行等層層放大,授信貸款能力達20億元以上;創新政銀擔合作模式,以推進新型政銀擔合作聯席會議制度為基礎,將全市部分財政金融產品與“4321”體系進行銜接,開創具有合肥特色新型政銀擔合作模式;探索風險補償資金持續補充機制。
未來三年,將建立市級政策性融資擔保風險補償資金,針對政策性擔保機構發生代償損失給予補償。同時,進一步放寬創業貸限制。今年,市財政另外再安排近200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貼息資金,用于放寬對創業貸款借款人的條件限制,提高對勞動密集型小企業的貼息額度,突破了創業擔保貸款的瓶頸,支持創業發展。
加大運作力度 取得實際成效
現在,合肥市中小企業轉貸資金為困難企業融資2.24億元,這些轉貸資金的發放,將有效緩解困難企業資金緊張,為解決困難企業融資開拓了新渠道,幫助困難企業渡過難關。
農村中小企業擔保資金扶持項目145個,促進了融資貸款企業規模和效益同步增長。農業聯盟共同基金捆綁農業龍頭協作發力。已帶動105家龍頭企業、30家合作社參與,33家企業獲得7130萬元貸款。貸款合作社、龍頭企業在繳納共同保證金、風險準備金后,不需提供其他任何形式的抵押擔保,極大降低了企業的融資門檻和成本。
“大湖名城”基金促進貸款發放超10億元。截至2015年8月底,大湖名城基金共發放貸款 81戶,發放貸款 12.71億元。文化創意貸激發文化企創新業發展熱情。文化企業對該金融產品表現出了較高的關注度和熱情度,許多企業提出申請,已發放貸款1550萬元。
降低融資成本類金融產品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工業中小企業貼息政策支持314戶工業小微企業貸款77.76億元;出口信用保險政策支持合肥市出口企業承保額逾15億美元,支持出口企業總數超過26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