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南著力打造精準扶貧致富樣本
郭華平 葉興華
在定南縣的農村有三位致富“名人”,一位是從居住深山幫人看護山林勉強過日子的貧困戶,一年間成為在社區居住在深山養蜂的致富能手;一位從養了20多年鴨仍未脫貧的“老鴨戶”,到如今山上種油茶、山下養魚養鴨的現代農場主;另一位則是60多歲的農村老婦華麗轉身成“上班族”。近日,筆者走進該縣龍塘鎮龍塘新村和嶺北鎮大壩村,一探究竟。
全面識別從粗放到精確
在龍塘新村,一幢幢二層獨立“小洋房”整齊排列,干凈的村道旁林木蔥郁。村民劉銀芳正在家中,把剛割下來的蜂漿打包裝罐。
“我原來住在湖江村,去年受益于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和移民搬遷扶貧政策,建起了新房。”劉銀芳說,“以前我一直擔心搬遷后的就業問題,扶貧工作隊給我介紹養蜂專家,幫我在老房子里建起了養蜂場,去年一年賣蜂蜜就賣了500多斤,收益比看山林好多了。”
近年來,定南縣為使扶貧對象快速脫貧,堅持扶貧開發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銜接,扶貧措施與貧困識別結果銜接,逐村逐戶拉網式摸底排查和精確復核,精準識別貧困對象,并找準致貧原因,制定幫扶措施。
因戶施策從漫灌到滴灌
在龍塘新村村部,筆者看到這樣一張貧困分析表——村民郭愛廷20多年養鴨難脫貧情況分析:一是受養殖技術和養殖設施限制,小鴨死亡率高;二是受市場風險波動影響,投入成本較大,造成資金短缺;三是缺乏信息平臺。扶貧解決方案:技術方面,委派鎮農技站技術人員實地教授經驗。資金方面,協調農信社幫其貸款。銷售方面,鎮政府提供信息平臺,并幫其建立起網絡銷售渠道。
定南縣在精準扶貧幫扶過程中進行“滴灌”,而干部就像“滴灌系統”的管道。結對幫扶實行定目標、定對象、定責任、定措施、定政策的“五定”包干幫扶制度。在制定移民搬遷安置規劃的同時,各幫扶單位及幫扶干部幫助貧困村和貧困戶出主意、想辦法,并給予幫扶對象必要的培訓、資金等方面支持。
立體幫扶從單一到多元
今年60歲的嶺北鎮大壩村農婦陳芳娥樂呵呵地說:“我現在就跟你們年輕人說的‘上班族’一樣,每天工作8個小時,按月拿工資呢!”
“這個供港蔬菜(菜心)基地種植面積100余畝,日產菜心2500余公斤。別小看它,它可是我們村民的‘生錢地’。”嶺北鎮大壩村黨支部書記鄧橋輝說道,“村民以每畝250斤谷的價錢流轉土地,不勞作就掙了一份‘土地錢’。”不僅如此,蔬菜基地聘請村民當摘菜工,有效解決了村里留守村民就業問題。
近年來,定南縣在精準扶貧工作中除了發揮政府幫扶作用,還積極引進企業,不斷創新“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拓寬企業和社會扶貧道路。同時,該縣通過不斷加大對貧困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鼓勵和引導貧困群眾以土(林)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扶貧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