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利“光伏小镇”
【香港商报網讯】记者曹晶晶报道:光伏产业作为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兼备清洁无限量的特性,发展迅猛。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中国光伏新增光伏装机容量10.52GW,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6.52吉瓦,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和累计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然而,中国光伏行业发展并不顺利,产能过剩、欧美双反等一系列问题,成为行业发展的桎梏。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光伏产业该何去何从?光伏大省河北给出了答案。
英利:“一站式”服务迎优雅转型
月初,欧洲光伏制造商协会指控中国竞争对手将产品通过第三国运往欧洲贩卖,企图规避进口关税,再次向欧盟委员会提出申诉。
针对这一现状,保定英利绿色能源首席法务官樊振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本次“双反”对中国光伏业而言并非坏事。中国光伏业可以借此加强自律,提升国际竞争与合作战略,企业在联合协作的同时不但能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能够增强全行业的凝聚力。此次“双反”对中国光伏业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
据了解,作为保定新能源领军企业,英利是全球主要的光伏组件製造商之一。随着全球光伏产业利润向下游集中,欧美“双反”达成一致,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等政策相继出台,电站并网、电量补贴的政策落地,英利在发力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经统计,2011年以前,英利的光伏产品以出口为主,90%以上的产品销往欧美。2014年开始,30%以上的光伏产品供给国内市场。与此同时,英利加快推进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转型,由单一的产品供给,转为光伏发电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客户提供项目咨询、并网申请、系统设计、融资服务、EPC总包、运营托管等“一站式”服务。
例如,厂区内的示范项目——“光伏小镇”,房屋的墙壁和屋顶上均铺设有太阳能电池板。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套3KW分布式光伏併网系统,售价27500元,平均每天可以发电10-12度,不仅可以做到白天用电不花钱,同时一个月卖电以及补贴的收益大概在300元至350元之间,大约7年左右可以收回成本,这对城乡居民用电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与此同时,英利加大创新力度,推行“光伏+”模式,积极寻找光伏产品与传统产业的共振点。例如正在建设的保定城市低碳公园——玻璃屋,就是集农业、服务业、健身休闲、儿童娱乐为一体的光伏温室大棚示范项目。该公园为亚洲最大的单体光伏温室建筑,占地48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玻璃屋外墙全部採用英利自主研发与生产的全玻太阳能电池组件,总装机容量3兆瓦,年发电量360万度,全年可节约标准煤1512.2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714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1.4吨。
晶龙:从产品生产商到能源提供者
面对国际贸易局势持续恶化、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不利局面,邢台晶龙集团加大创新力度,绕市场搞创新、围绕生产搞创新和围绕节能降耗搞创新,进一步提高创新的广度和深度,新技术成功研发及技术成果应用不断涌现,使晶龙的技术优势更加凸显,晶龙的晶体生长、硅片切割继续保持行业一流技术水平;金刚线切割工艺试验成功,正在逐步推广;推出的新产品——单晶“魄秀”和多晶“润秀”,电池转换效率分别超过了20.5%以上和18.4%,该两项电池技术对应组件功率分别比行业平均60片电池组件高出20瓦与15瓦,代表了目前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最高功率。
在光伏后寒冬时代,晶龙逆势增长。据统计,2014年该集团共实现销售收入266.56亿元、净利润12.5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26.43%和829.63%。
晶龙集团董事长靳保芳表示,经历了市场寒冬的光伏行业如今竞争不断加剧,制造环节的利润已经被严重压缩。光伏产业重心已经开始从制造向应用转变,新的商业模式正在酝酿,行业的超额利润将聚集到应用端,只有跳出在制造环节竞争的红海市场,在应用环节的蓝海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继续领跑市场。而十九年来一直专注于光伏产品的晶龙拥有开发电站的先天优势,从产品生产商过渡到能源提供者是晶龙的责任,也是使命。
目前,组件与电站成为晶龙产业链中的支柱业务。晶龙紧紧围绕市场抓好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适销的产品,建立了覆盖全球的营销网络,使晶龙产品市场覆盖面和份额得到不断提高。特别是欧美“双反”以来,晶澳太阳能依托高转换效率、高可靠性差异化产品优势,组件在欧洲市场份额持续上升。在不断巩固欧洲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大力进军亚太、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晶澳太阳能公司先后与MEMC、西门子等在光伏市场有影响力的客户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光伏电站方面形成了开发—建设—运营的业务管理模式,并在河北、甘肃、宁夏、内蒙古等8个省份储备了近400MW电站项目;同时,在建的地面电站项目近300MW。2014年,晶龙光伏产品的总出货量创纪录地达到了近3.2GW,跨入3GW俱乐部,并成功转型为国际一流组件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