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盐碱滩今日米粮川 吉林西部成为我国重要粮食增长极
记者近日在吉林省西部的松原市和白城市采访时欣喜地发现,尽管遭遇近5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今年粮食产量仍可望达历史最好水平。随着国家多项重大增粮工程渐次展开,昔日以干旱盐碱风沙著称的这片区域已经逐渐沙消碱淡,由白变绿,正在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增长极。
2009年至2013年,这一地区粮食总产由132.3亿斤增加到276.05亿斤,5年增产143.75亿斤,占同期吉林省粮食增产量的65.9%,占全国增产总量的10%。在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举足轻重,成为支撑吉林乃至全国粮食持续增产的重要区域。
松原市和白城市降水少蒸发大,风沙灾害和土壤盐碱严重,是吉林省国家级贫困县最集中的地区,也是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吉林西部耕地面积3000多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30%以上,也是全省中低产田集中和风沙盐碱干旱频发地。2007年以来,“引嫩入白”、大安灌区改造、哈达山水利枢纽、西部土地整理等工程相继开工,截至今年9月底,累计新增耕地142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15万亩。
与此同时,投资62亿元,引嫩江、松花江等河洪水济214个泡沼湖泊,构建引、蓄、灌、排、提相结合的“河湖连通工程”在这里全面展开。这项工程每年补充地下水2亿立方米,将支撑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80万亩,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持续保障。
记者近日在这里采访时发现,水土匹配的新增耕地已渐显增产潜力。镇赉县在新增耕地上连续6年种植水稻近10万亩,亩产近600斤;大安市也连续4年试种水稻,亩产近500斤;松原市种植面积为8万亩,亩产达千斤。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目前的工程全部完成后,还将新增耕地逾百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00多万亩,年增产粮食数十亿斤。吉林西部光热资源充足,土壤偏碱性,所产大米属于弱碱性健康食品。“新增耕地产出的粮食完全是可调出的商品粮,这个地区将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