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四川 > 商报专稿

啟培抗疏力環境治理系列叢書首部正式發行

2014-11-10
来源:香港商報

  《清水環境——抗疏力環境治理》首發式暨抗疏力地質災害防治研討會現場

  【香港商報訊】記者梅超報道:“世界上本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位置的資源”。11月8日,在成都理工大學召開的“《清水環境——抗疏力環境治理》首發式暨抗疏力地質災害防治研討會”上,破解多項世界性難題的啟培抗疏力技術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該技術在保持原有道路修筑領域優勢基礎上,開創了泥石流、山體滑坡、荒山荒坡、磷石膏環保貯存等環境治理的新模式。

  十六年磨礪 始成啟培抗疏力體系

  《清水環境——抗疏力環境治理》一書,是成都抗疏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抗疏力技術發明人、西南科技大學兼職教授、高級工程師敬啟培博士所著《啟培抗疏力應用研究系列叢書》之首部,由著名地質學家、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黃潤秋教授作序,資深編輯張企予先生策劃,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敬啟培教授投身抗疏力研究十六年,傾其心血著力解決涉土領域的世界性難題,從理論到實踐建樹頗多,目前已獲得國家專利授權10項。他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獨樹一幟,以革命性的理念超越現行地質災害治理模式,其創新理論和成功案例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高度重視。該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大量經典的案例,詳盡解析了各類地質災害成因、磷石膏等待開發物質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與傳統方法相比,具有方法新投資少、速度快、效果久的特點,令人耳目一新。

  啟培抗疏力是打破傳統觀念、超越現行技術理論的創新民族品牌,通過一個核心,即抗疏力土壤穩定劑,三根支柱,即抗疏力專利技術體系、抗疏力工程管理體系、抗疏力技術研發體系,成為具有廣闊應用領域,形成了低造價、高品質的品牌價值。

  防治泥石流 創立實效快速廉價新方法

  泥石流是由于山區地形存在一定坡度,地表有大量松散堆積物,在短時大量降水的情況下發生的地質災害,泥石流的形成必須具備降雨、坡度和松散堆積物三個要素。根據這一特性,要從根本上遏制泥石流的發生,只要把形成泥石流的三個要素任意除去一個,泥石流就不會發生。要除去“降雨”這一要素幾乎無法實現,人們無法阻止降雨;要改變“坡度”這一要素,相對成本較高;除去“松散堆積物”這一要素相對容易實現。如果三招齊出,引水、削坡、穩定松散堆積物,增加土體內聚力、密實度,使松散堆積物相對穩定,從根本上防止泥石流的發生是完全可能的。

  傳統泥石流治理理念是“堵疏結合”,根據這一理念設計、施工,以堵、疏的方式來改變泥石流運動方向,但效果并不理想,疏變成了災害轉移,堵則將災害零存整取。抗疏力泥石流防治技術體系則采用疏、蓋、擋的方式,從源頭遏制泥石流的發生。

  抗疏力泥石流防治依山治山、就地取材,以現場土壤為建筑材料,所需費用只有抗疏力材料費、人工費和機械費,其工程量相對傳統措施而言非常小。而傳統工程措施僅就材料而言,就需要大量的水泥、河沙、石料等材料,人工費、機械費和運輸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從經濟效益對比來看,抗疏力技術僅是傳統技術的1/2或1/3。抗疏力泥石流防治以創新的低碳環保技術體系防治自然災害,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其社會效益是無法估量的。

  荒山治理 打造抗疏力生態園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水土流失導致土地退化,耕地毀壞,使人們失去賴以生存的基礎,威脅國家糧食安全;導致江河湖庫淤積,加劇洪澇災害,對我國防洪安全構成巨大威脅;惡化生存環境,加劇貧困,成為制約山丘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削弱生態系統功能,加重旱災損失和面源污染,對我國生態安全和飲水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四川省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水土流失面積達15.65萬平方公里。汶川地震造成四川地震災區水土流失面積加大,侵蝕強度加劇,新增流失量大,經測算,土壤侵蝕總經濟損失超過500億元。

  因特殊的地理環境所限,采用傳統技術整治荒山,耗費大、時間長。抗疏力荒山治理是通過建設抗疏力擋土墻工程、護坡工程、山體滑坡治理工程、蓄水灌溉工程、綠化工程等措施,將荒山建設成抗疏力生態園,達到保土治水之目的。采用抗疏力專利技術體系,治理工程采用現場土壤,不需要外運建筑材料,有無道路對工程造價影響不大;工程機械只需要挖掘機,而挖掘機進入施工現場是十分容易的,連施工便道都不需要;抗疏力土壤穩定劑的用量小,按重量比為0.02%,如此少的用量可采取人工搬運,對工程造價影響極小。以四川寧南縣竹壽鎮公路邊的抗疏力擋土墻為例,據當地權威專家介紹,采用傳統工藝修筑造價約80萬元、工期90天左右。采用抗疏力專利技術體系修建僅用了三天時間,歷經一年的風吹雨打,擋土墻完好無損。

  在建的汶川荒山治理示范工程2014年2月17日在汶川縣威州鎮禹碑嶺村動工,一期工程1000畝,計劃兩年內完成荒山整治。該示范園通過穩定山體、防治地災,荒山治理、水土保持,進而形成水利、養殖和種植三位一體的“單元經濟體”。

  磷石膏處理 清除污染變廢為寶

  磷肥是農業生產的主要用肥,但每生產1噸磷酸同時要排出4至5噸有害物質磷石膏。2005年,我國磷石膏的排放量約3000萬噸,并以每年15%的速度遞增。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磷肥生產國,全國年磷石膏排放量達到5000萬噸以上,磷石膏合理利用率僅占10%左右,目前全國磷石膏堆存量已超過1.2億萬噸。堆積如山的磷石膏占用了大量土地,已有的巨大磷石膏山還無法削平,新的磷石膏山又不斷地拔地而起,嚴重污染環境,困擾制約經濟發展。世界各國對磷石膏處理的主要方法是廢棄堆存或排入大海。

  磷石膏的污染主要是通過水來實現的,而防滲透是抗疏力技術的特有專長。采用特殊物質貯存穩定土的環保結構專利技術,用磷石膏穩定土筑路,在抗疏力防滲層和磷石膏穩定土之間增加磷石膏貯存層,將磷石膏混入抗疏力工程土中構成自然防滲體,再在外層設置抗疏力防滲層,以確保磷石膏不外泄,將磷石膏長期安全貯存。如此處理變廢為寶,既消除了磷石膏對環境的污染,解決了磷石膏堆放占地問題,又保持了磷石膏的原態。今天的磷石膏是有害、無用物質,但隨著科學的發展,明天的磷石膏有可能成為重要資源。

  記者手記: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成都抗疏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抗疏力技術發明人、西南科技大學兼職教授、高級工程師敬啟培博士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通過理論結合實踐,投身抗疏力研究十六年,目前已獲國家專利授權10項。特別是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獨樹一幟,以革命性的理念超越現行地質災害治理模式,其創新理論和成功案例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高度重視。

  正如著名地質學家、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黃潤秋教授在《清水環境——抗疏力環境治理》一書序中指出:敬先生傾十余年心血研究抗疏力環境治理新模式,形成了一些創新的理念,應引起學術界和社會的高度重視,不斷試點和推廣,讓“抗疏力”這一創新理念為打造“藍天、綠地、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做出更大的貢獻!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