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西 > 商报专稿

【連線滬百通首航之旅】壯鄉山水百色行(三)

2014-11-03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訊]特約記者 南行報道:10月28日的傍晚,我和所有考察團的成員一起肅立在百色起義烈士紀念碑前。23.8米高的紀念碑,前臨右江,俯視鵝城;后擁群山,青松相隨,一派莊亞肅穆的景象。上一次向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是在江西的南昌,那已是七年前的事情了。在讀小學的時候,每年都會有祭掃烈士陵園的活動,到了中學,這樣的活動幾乎就沒有了。再往前追溯,那便是1976年的1月8日,那天沒有陽光,冷風刮在臉上,深深地疼。那時我還未滿6歲,上幼兒園大班,但我記事兒很早,5歲后的事情都是記得。那天我手臂上纏著黑紗,胸前佩戴著一朵黃花,和一群孩子一起矗立在操場上,當耳邊響起哀樂的時候,我跟著所有人哭得稀里嘩啦,但我覺得那時候我是真的哭了。老師說,那黑白畫像上的老人逝世了,我見那位被老師稱為“周總理”的老人是那樣的慈祥,一定是個好人,為什么那么好的人就去世了呢?想著想著,便哭了出來。8個月后,我又和孩子們一起在操場上大哭了一場,因為一位名字叫做”毛主席“的老人逝世了。

  在我的經歷中,悼念逝世的國家領導人和祭奠英烈的經歷屈指可數,但每一次的情感都發自肺腑,雖然不至于落淚,但也內心起過波瀾。這次站在百色起義紀念碑前,當武警抬著花籃,正步向前的時候;當李總和水總在整理花籃條幅的時候,思緒已經紛飛了起來。我自始至終相信人性本善,面對故去的英烈不會無所動容,只是不少紀念活動常流于形式而讓很多人變得有些漠然和麻木了,面對機械和教條的說教更是興味索然,因為沒有人問過大家:你們需要怎樣的紀念活動?

  百色起義的紀念館很大,其實我是很愿意去閱讀和觀看那些文字和圖片,因為我喜歡歷史,但是如何又能通讀那些文字和記住它們呢?參觀的時候,無論是時間和人的腦容量都是有限的。浙江中國美院有一位老師,對于中國古代美術史能倒背如流。有一次他來上海,我便向他請教,他笑而不語卻讓我陪他去上海博物館。在博物館里,他一邊觀看一邊講解,不過兩個小時,一本厚厚的《古代美術史》已化為一條豐富的線索鏈在我的大腦中生成,再去讀那本書的時候,已經有一種升華的感覺。我們應該感謝當年明月先生,他讓人們愿意去讀明朝的歷史了,要知道明朝的歷史比清史復雜多了,你能記住清朝皇帝的排序卻未必能記清明朝的那些皇上。于丹也是需要感謝的人,現代人至少能通過她通俗的講解去了解《論語》是什么東東。我們的紀念館造價不菲,我們的歷史史料如此之豐富,管理人員應該打開腦洞,想一些方法,讓人們愿意和有興趣去接觸和閱讀這些史料。一個不了解甚至忘卻歷史的民族將是非常可悲的。

  沒有人可以餓著肚子思考,因此在黑漆漆的廣西園博會里我已經在想象著“長桌宴”是一番怎樣的場景。長桌宴很多民族都有,苗族、瑤族、傣族等等,然而長桌宴并不是少數民族特有的習俗,恰恰是獨特而又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屬于元宵節習俗,由最初的“做春福”發展而來,是一種在族人內部舉行的祈禱儀式,其目的是“聚宗親,商族事,祈豐收,保平安”。長桌宴始于北宋時期,至今已有970多年歷史。相傳南宋時,從河北清河逃難而來的三魁鎮張宅村人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都要擺長桌宴,一起同飲團圓酒,這一習俗傳承至今。“長桌宴”的前身為“祠堂酒”,范圍僅限于當地本家聚集一起共進午餐,后來逐漸演繹為聯誼性質的聚餐,據稱在明清時極為流行。今年2月4日,《重慶晚報》報道了江津中山古鎮的千米老街擺起長桌宴,數千人同吃年夜飯。在廣西,曾有報道,社區為化解鄰里矛盾而舉行長桌宴。

  考察團120多人在平圩民族村擺開長桌宴,這場面,這陣勢著實讓人有些興奮,對于我們這些都市人來說,新鮮而又好玩。即使如今已經經歷過,我想再經歷幾回也依然會興趣盎然。在1995年我曾經歷過傣族的潑水節,之后就想了近20年,忒好玩了!當勸酒的婆婆來到我面前,我毫不躲閃,三竹管酒放馬過來一飲而盡,好玩才叫一個爽!長桌宴令我印象深刻。

  百色的壯族人善于對歌,和蒙古人一樣,在敬酒的時候不停地唱歌。而在我們考察團里出現了一位“天涯歌女”,“歌女”一亮嗓子,便知道是常去K歌的主兒。“歌女”是廣西南寧人士,半個地頭蛇的感覺,在百色也是朋友遍天下。在百色第一天最后一個“節目”,便是和“歌女”、幾位團友,還有“歌女”的朋友一起品茶聊天。關于“歌女”,簡直就是3號車的明星人物,容我在下幾篇慢慢道來。

  10月28日,百色第一夜,非常美妙!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