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動新聞:
香港商報官網 > 安徽 > 商報專稿

柯村暴動,打出皖南第一塊革命根據地

2014-10-21
來源:香港商報

  黃山市市長任澤鋒(左二)、黟縣縣委書記洪建春與陳毅、粟裕、方志敏、劉毓標等革命先輩的後代參加紀念活動

  參觀方志敏舊居

    眾嘉賓在皖南蘇維埃政府舊址前合影

  香港商報記者 吳敏/文 李仕清/攝影

  黃山是一塊紅色的土地、英雄的土地,這里是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重要的活動地、會师地,同時也是新四軍的成軍地和東進抗日出征地。周恩來、方志敏、葉挺、陳毅、粟裕等都曾在黃山工作過、戰斗過。

  位于安徽省南端、黃山風景區西南麓的黟縣,素有“世外桃源、畫里鄉村”之美譽。作為黃山這塊神奇土地上的鮮紅一角,1934年,黟縣柯村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波瀾壯闊的革命暴動斗爭,書寫了皖贛土地革命史的光輝篇章。

  ——時針撥向2014年,當年的“柯村暴動”距今已整整80年的時光。而今天,這片土地上曾經彌漫的硝煙、回蕩的呐喊聲,已經隱沒在奔流向前的歷史長河中。浸染了無數革命先烈鮮血的柯村,早已舊貌換新顏,作為革命老區的黟縣,正經歷着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片熱土之上,80年前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為之奮斗的理想,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北枕黃山,南望白岳(齊云山)的黟縣,始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是全國建縣最早的文明古縣之一,也是徽商聚集地和徽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生態絕佳,處處青山綠水,田園相依。這樣一個具有濃厚歷史、文化、生態底蘊的地方,又在近代中國孕育着紅色的革命火種,在皖南逶迤的蒼山綠水之間,燃起了工農革命的沖天烈焰。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轉戰黟縣

  1934年7月,在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准備擴大對中國的侵略,蔣介石國民党政府對中央蘇區以重兵實施第五次“圍剿”時,中國共產党為宣傳和推動抗日民族運動,調動牽制國民党軍,減輕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壓力,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將尋淮洲、樂少華、粟裕等領導的紅七軍團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從瑞金出發,向閩浙贛皖諸省國民党後方挺進。

  1934年11月,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奉命進到贛東北蘇區的德興縣重溪休整,同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繼續擔負抗日先遣隊的任務。紅十軍團成立後,原紅七軍團編為19师,紅十軍編為20师,地方武裝編為21师,由方志敏、劉疇西、樂少華、聶洪鈞、劉英組成軍政委員會,以方志敏為主席,隨軍行動。從1934年11月至1935年1月轉戰于浙皖邊、皖贛邊和皖南,威震國民党統治中心寧、滬、杭腹心地區。

  1934年11月,19师在师長尋淮洲率領下,20师在方志敏、劉疇西率領下,于12月10日到達黃山腳下的湯口,兩路大軍勝利會师,8000壯士情緒高昂,紅軍聲威大振。蔣介石急忙調兵編組“追剿隊”,以浙江省保安處長俞濟時為指揮官,轄第7师21旅,第49师、補充第1旅、浙江保安縱隊,共11個團的兵力,專事“追剿”,同時部署地方反動武裝圍堵。

  抗日先遣隊于1934年12月14日太平譚家橋戰斗失利之後,為了擺脫敵人,在迂回轉戰中兩次經過黟縣。第一次是12月18日至23日,第二次是12月31

  日至1935年1月1日。這兩次途經黟縣百余個村莊,歷時8天,行程150多公里。

  方志敏:“緊握欃槍,任他風暴”

  1934年的一聲槍響,使得地處皖南山區腹地的黟縣柯村,赫然在浩瀚的紅色歷史上寫下了光輝一頁。

  是年,柯村地區大旱,地主豪紳勾結官府,催租逼債。由劉毓標任書記的太平中心縣委作出秋收暴動、建立蘇維埃政權的決定。8月21日,中共太平縣委遇突變情況提前組織暴動,柯村一带3200余名貧苦群眾掀起暴動高潮,迅速推翻了國民党地方鄉保政權。同年10月,中共太平縣委成立皖南第一個蘇維埃政府,寧春生當選主席。

  根據方志敏同志“緊握欃槍,任他風暴”的指示精神,柯村蘇區轉為游擊區。

  當時,地處黟縣、祁門、石埭、太平四縣邊陲的柯村,經過八月的農民暴動,建立了皖南蘇維埃政府,開辟了方圓百余里的紅色區域。抗日先遣隊到達柯村後,方志敏從抗日先遣隊中留下一個偵察營,加上原來的游擊大隊,組成皖南紅軍獨立團,皖南紅軍獨立團隸屬于皖南特委領導。獨立團開展游擊戰爭,進行抗日宣傳,大力發展白區秘密工作。

  方志敏在柯村召開的群眾大會上講了話,带領全場群眾高呼:“為爭取北上抗日的最後勝利,造成千百萬鐵的紅軍!中國工農紅軍萬歲!中國共產党萬歲!”

  抗日先遣隊于12月22日黎明開始撤離柯村,之後往返轉戰于休寧、歙縣、績溪等縣之間。1935年1月10日與阻擊之敵49师激戰後進入開化縣馬金。至此,北上抗日先遣隊結束了在皖南的行動。

  在柯村創建的皖南紅軍獨立團,在掩護皖南蘇區轉為游擊區後,轉戰在皖浙贛邊,擴大為皖浙贛紅軍獨立團,為堅持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柯村暴動的歷史意義

  1933年10月,蔣介石發動第五次反革命“圍剿”,以50萬兵力重點進攻中央蘇區,20萬兵力圍攻贛東北蘇區。為了配合閩浙贛蘇區斗爭,牽制、粉碎國民党第五次“圍剿”,巩固和擴大革命根據地,在方志敏同志的主持下,皖南各地党組織堅決貫徹執行閩浙贛省委關于“年關來個總暴動”的指示,先後發生了際村暴動(黟縣)、柯村暴動(黟縣)、杜家村暴動(黃山區)、鄭家村暴動(貴池)、金竹暴動(歙縣)。其中影響最大的屬柯村暴動。

  柯村暴動是在中共閩浙贛省委和方志敏同志直接領導下進行的,既是安徽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史上的光輝一頁,也是皖贛土地革命史上的輝煌篇章。

  一是壯大了皖南党組織力量,革命范圍更廣。柯村暴動成功後,太平中心縣委從拜祭堂遷到柯村,下轄太平、石埭、黟祁、涇縣、青陽5個縣委,18個區委,68個支部,党員300多人,中共党組織的力量迅速壯大,革命的火種點燃了皖南地區的每一個角落。

  二是成立了皖南蘇維埃政府,革命聲勢浩大。參加柯村暴動的有贛東北前來支援的紅軍游擊大隊、300余名干部以及當地群眾3200多人,涉及柯村周邊百余公里的區域。當時在以柯村為中心的紅色區域內,到處呈現出一派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氣象。柯村暴動的成功與皖南蘇維埃政府的建立,極大鼓舞了貧苦群眾的斗志,播下的革命火種為以鄣公山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形成奠定了基礎。

  三是創建了皖南革命根據地,柯村暴動取得勝利並成功創建皖南革命斗爭中的第一塊革命根據地,使我党在殘酷的斗爭中培養鍛煉了劉毓標、寧春生等一批党的骨干力量,三年游擊戰爭形成以鄣公山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有效牽制了國民党的兵力,緊密配合了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反“圍剿”斗爭,支援了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皖南的行動。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2014年是柯村暴動80周年,日前,皖黃山市黟縣隆重開展“柯村暴動”暨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進駐柯村8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深刻緬懷革命先輩的不朽功績。陳毅、粟裕、方志敏、劉毓標等革命先輩的後代參加紀念活動。

  黃山市長任澤鋒出席大會並指出,柯村暴動在皖贛土地革命斗爭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紀念柯村暴動,就是要繼承和發揚先烈們艱苦創業、發奮圖強的革命精神,挖掘好、發揮好革命老區的紅色財富,把老區建設得既美又富,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黟縣人民不斷賦予柯村暴動時代精神,以奮力拼搏、艱苦創業的熱情,讓偉大的革命意志和優良傳統在這片紅色土地上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黟縣縣委書記洪建春指出,我們要堅定理想信念、創新工作思路、堅持艱苦奮斗、依靠人民群眾,繼承先輩先烈遺志,發揚革命優良傳統,以實際行動告慰先輩先烈,以更實舉措加快黟縣發展,為紮實推進現代國際鄉村旅游綜合示范區建設作出新貢獻!

  紀念活動包括為方志敏、劉毓標銅像揭幕、舉辦《緊握欃槍》史料集首發式暨贈書儀式、秋色黟縣暨“紅色之旅”產品推介會和80周年紀念座談會。

  黟縣在新的時代跨越發展

  如今的黟縣,經濟社會走向發展的快車道,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地、國家生態示范區、中國旅游強縣、全國文化旅游示范縣”四張國家級名片。這四張名片,既是黟縣繼承傳統文化、革命意志的印證,更是全縣發展活力持續增強、人民幸福指數不斷提高的鮮活寫照。

  黟縣建置于秦,已有2200多年歷史,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做出了 “黟邑小桃源,煙霞百里間”的描述。黟縣境內現有數百個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被譽為“東方古代建築藝術的寶庫”和 “中華傳統文化的縮影”。依托豐富的世界文化遺產,黟縣旅游業快速崛起。

  今日黟縣,緊扣打造“全國最具影響力的現代國際綜合旅游示范區”總目標,構築鄉村旅游景區大格局。為將文化資源與旅游業有效融合,黟縣充分利用歷史文化遺產、紅色革命文化、生態資源培育特色旅游業態。

  據了解,黟縣充分結合當地紅色旅游資源,面向社會推出 “黟縣旅游之紅色緬懷之旅”。以柯村暴動紀念館、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領導人方志敏的舊居、中共太平中心縣委辦公遺址、東岳山的革命烈士紀念碑等為代表的紅色旅游資源,與黟縣歷史文化、生態資源相結合,打造四季“紅色之旅”經典路線。

  憑借豐富而獨特的旅游文化資源,黟縣近年來已初步形成了融皖南古村落文化觀光、紅色革命與愛國主義教育、文化休閑度假、影視文化、攝影文化等為一體的獨具黟縣特色的文化旅游產業體系,旅游業已逐步成為带動黟縣第三產業發展的龍頭。

  老區柯村紅色旅游正走俏

  方志敏舊居、柯村暴動紀念館、紅軍廣場、三合漩溪塔……今年“十一”期間,選擇到皖南蘇維埃政府所在地舊址柯村的旅游者絡繹不絕。柯村眾多的紅色旅游景點,已成為吸引大批省內外游客紛至遝來的熱點。

  近年來,黟縣柯村鄉充分利用境內豐富的優美生態環境和紅色旅游資源,加快統籌“紅”“綠”的結合步伐。一個集攝影、休閑、愛國主義教育、養生為一體的旅游目的地已顯成效,也成為皖南旅游又一大亮點。

  柯村鄉程丹鄉長告訴記者:今年來,柯村鄉借助紀念柯村暴動80周年的契機,整合柯村暴動紀念館、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領導人方志敏的舊居、紅軍廣場、三合漩溪塔等為代表的紅色旅游資源與柯村歷史文化、生態資源相結合,推出“紅色之旅”經典路線,讓游客們在接受紅色文化熏陶,緬懷革命前輩的豐功偉績的同時,還能賞田園美景,品柯村美食,唱響紅色旅游和生態旅游的“雙重奏”。

  作為皖南最大的油菜花盆地,黃山市“百佳攝影點”之一的柯村鄉位于黟縣的西北部,坐落于山高林密的清溪河與東坑河交匯的深山盆地,處于三縣交界處,東臨美溪鄉,南西連祁門,北接石台,距縣城51公里。境內森林覆蓋率81%,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有着山區一流的旅游生態環境。

  黟縣紅色緬懷之旅經典線路推薦

  ★線路1(春季):

  黃山市百佳攝影點之 “皖南最大的油菜花盆地”柯村茅山岭——方志敏舊居、柯村暴動紀念館——胡門古樹群 (龍隱山莊)——華東最大瀑布群打鼓岭。

  特色:緬懷先烈、金郁花海、賞花踏青、柴火農家樂。

  ★線路2(夏季):

  華東最大瀑布群打鼓岭——黃山市百佳攝影點柯村茅山岭——方志敏舊居、柯村暴動紀念館——胡門古樹群。

  特色:緬懷先烈、清涼避暑、綠色田園、放飛心情。

  ★線路3(秋季):

  華東最大瀑布群打鼓岭——方志敏舊居、柯村暴動紀念館——胡門古樹群——中國最美秋色之“塔川”。

  特色:緬懷先烈、攝影精品、秋高氣爽、戶外休閑。

  ★線路4(冬季):

  方志敏舊居、柯村暴動紀念館——胡門古樹群——民俗餐、過年餐。

  特色:緬懷先烈、坐烤火桶、吃民俗餐、鄉村年味。

[責任編輯:蔣璐 ]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圖片新聞 點擊排行 更多>>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