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广西网8月10日电(记者 杨志雄 黄艳梅)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官员近日向中新网记者介绍,广西高度重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全区160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中大部分已基本实现“五通十有”的规划目标任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境内共有12个世居民族。根据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十二五”时期,共有京族、毛南族、仫佬族三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160个行政村列入规划扶持范围,主要分布在东兴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和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其中京族行政村23个、约5.7万人;毛南族行政村72个,约24.5万人;仫佬族行政村65个,约18.83万人。
上述四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县乡都有唯一性和特殊性,东兴是全国唯一京族聚居的市,环江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而柳城县古砦乡则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乡。
广西民委相关官员称,在国家民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务院扶贫办等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广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少数民族群众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几年来,通过扶持项目建设,广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的公共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大部分行政村已经基本实现“五通十有”规划目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据统计,截至2013年上半年,广西160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中,通硬化路(油路)126个,占78.75%;通电155个,占96.88%;通广播电视149个,占93.13%;通信息147个,占91.88%;通沼气107个,占66.88%;有安全饮用水130个,占81.25%;有安居房146个,占91.25%;有卫生厕所102个,占63.75%;有高产稳产农田117个,占73.13%;有学前教育138个,占86.25%;有卫生室151个,占94.38%;有文化室109个,占68.13%;有体育健身场地61个,占38.13%;有办公场所160个,达100%;有农家小超市71个,占44.38%。
除了以实现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五通十有”规划目标为重点组织安排资金项目外,广西还逐步把扶持工作做细做实,辐射到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自然村,切实解决与少数民族群众民生密切相关的问题。据统计,广西160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2423个自然村中,通公路2186个,占90.22%;通电2392个,占98.72%;通电话2247个,占92.74%;通邮2034个,占83.95%;通广播电视2344个,占96.74%。
广西还积极推广实施特色优势产业项目,进一步拓宽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渠道,增加家庭经济收入。通过实施专项扶持项目,在促进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发展的同时,也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所在县(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广西东兴市3个镇31个行政村603个屯8万多农民受益于特色优势产业,大多数边境农民人均收入总体上达到全市中等以上水平。2013年东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42元,排在广西首位。目前,广西东兴市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增幅或人均量稳居全区前列,先后荣获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市)、中国十大养老胜地、“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城市”、“中国最具竞争力百强县”等一系列荣誉。
广西民委相关官员称,尽管“十二五”以来,国家逐步增加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资金额度,各有关部门也逐步加大资金项目扶持,有效推进了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发展。但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普遍自然条件恶劣,基础条件差,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程度深,扶持工作难度大。迫切希望不断加大专项扶持资金额度,同时从国家层面,统筹协调其他部门资金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扶持,确保如期实现规划目标。同时,迫切需要国家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重大建设项目的投入,解决影响经济发展、财税收入和地方安全稳定的重大问题,提高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