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吉林 > 本地新闻

吉林:试点探索城乡平等就业机制

2014-06-27
来源:人民日报

  吉林完善基础设施,建立网络平台,试点探索城乡平等就业机制

  就业服务“村村通” 保障能否同步走

  本报记者 孟海鹰 祝大伟 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无疑是个严峻问题。吉林省近年在通化市通化县、长春市双阳区和吉林市磐石市进行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探索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机制。这些探索能让农民享受到怎样的就业服务?能否缩小城乡就业服务差距?记者深入试点地区进行调查。

  如何让农村就业更便捷

  ■搭建网络平台,实现就业服务“一网通”

  磐石市七间房村的卢学军,眼下已经是一家制管公司的办公室主任。公司离村子不到两公里,上下班很方便。“这两年村里人打工越来越‘便捷’。”卢学军对村里的变化感受颇深。

  今年该企业又上了一条生产线,还有70多个岗位没招上工。卢学军正准备去趟村部,跟劳动保障协理员沟通一下,把招工信息录入网络,在全市农村就业服务平台上公布。

  目前,磐石市已在全市搭建了农村就业服务平台,通过网络将办理求职登记、就业培训、就业失业登记、小额担保贷款等业务扩展到村屯。全市城乡就业服务实现了“一网通”。

  高中毕业后,卢学军就远走他乡打工。前两年,正赶上村里就业服务站发招工消息,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应聘成功,没想到一干就扎下了根。如今,他角色一变,跑到就业服务站来招工了。

  县里有就业服务局,乡镇有人社保障所,村里又建了就业服务站。2013年底,磐石作为试点,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就业工作机构。全市14个乡镇全部建立相应的劳动保障所和人力资源市场,并在重点村屯建立了农村就业服务站。全市260个行政村全部都配备劳动保障协理员。

  目前,卢学军所在的企业共有500多人,其中磐石境内工人达378人,大多都是农民工。“在就业服务平台上,企业用工数据和普通求职数据对接,能确保劳动部门组织的招聘会更有针对性,让求职的村民和用工企业快速对接。”磐石市就业服务局局长赵军介绍说。

  机构建到村,网络通全县,政策惠城乡。通化市通化县、长春市双阳区和吉林市磐石市将劳动保障机构建到村,就业服务送到村,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划到村,职业技能培训进村。今年,吉林省还将继续开展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在每个地级市选择一个县试点,力争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达95%以上。

  怎么发挥就业服务站作用

  ■普查劳动力资源,送就业信息,组织培训

  在长春市双阳区鲁家村的人力资源市场,记者见到了村里的劳动保障协理员刘桂杰。一开春,就有家政服务培训,接着又有招聘会,刘桂杰忙得团团转。

  “就业服务站和人力资源市场都建到村里,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全靠我们往下跑。”见到刘桂杰时,她刚从屯子里赶回来,跟记者聊了五六分钟,又匆匆赶往下一个屯子。

  劳动保障协理员职务不大,工作量可不小。鲁家村有11个自然屯,950多户。刘桂杰要在村里开展劳动力资源普查、就业宣传和培训,组织村里的劳动力转移,帮助村民办理社保、贷款等。

  刘桂杰还是村里的妇女主任。“我对家家户户的情况都比较熟,当协理员还比较上手。”刘桂杰说,一年有3000多元钱工资,得经过严格考核。

  吉林从今年开始,拿出近亿元为每个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核拨经费,形成制度性安排。“乡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离农民最近,所有服务工作都由他们完成,要为基层工作给予经费保障。”省人社厅厅长张志军说。

  据统计,吉林省8500多个行政村配备了劳动保障协理员,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93%。劳动保障协理员一般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兼任,就业服务站也往往设在村部。

  鲁家村就业服务站属于条件比较好的服务站。在鲁家村村部,有一间房作为人力资源市场,还有一间房是就业培训用的教室。人力资源市场60多平方米,墙上挂着村子最新普查的劳动力数据,这些都是刘桂杰辛苦的结果。

  怎样拓展服务范围

  ■打造“半小时就业服务圈”,保障“同步走”

  数据显示,鲁家村今年第一季度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为1209人,其中30岁以上的达785人。让刘桂杰感到变化的还有,乡亲的就业意识越来越好。“以前得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就业信息,强拉硬拽组织培训。”刘桂杰说,如今乡亲们都找上门来要服务。

  在通化县新设村,距通丹高速公路出口200米处,大田里的上百栋大棚蔚为壮观。“这里的食用菌种植园,就是在政府创业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壮大起来的。”园区创业者刘志军告诉记者。

  食用菌种植园一期工程完成后,园区共投放菌棒300万个,一年内可使农民增收900万元,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500人。

  通化县创建了一批返乡创业基地,并为村民创业提供技术、信息、市场开发等服务,尽可能打造“半小时就业服务圈”。刘志军说,现在政府提供培训更“亲民”,还有“菜单式”远程培训。

  就业机制延伸到农村,保障更要“同步走”。通化县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县级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制同城待遇,初步整合了城乡医疗保险机构,实现县医疗保险机构与新农合合署办公。这也让回乡创业者心里多了一分踏实。

  “扩大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既离不开政策推动,还需要有产业支撑。”张志军说,在经济比较好的县市试点,农民就近就地就业相对容易。“而劳动力富余,产业支撑不足的地方,我们尽可能扩大技工和品牌工输出规模。”

  “如今农民工诉求多元化,在增加工资收入外,对个人发展、职业安全、工作生活环境的诉求也越来越高。”张志军说,现在农村就业工作的尝试,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未来吉林省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还将尝试开展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市场化机制、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标准化、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等试点工作。 (葛义参与采写)

  “通”到村,更要“进”到户(记者手记)

  通过完善农村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吉林把城镇创业就业政策向农村延伸。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和城里同样的就业服务,不少受益农民为此叫好。确实,就业服务,城乡也应均等化。

  就业服务“扎根”农村,提供就业创业咨询、开展订单定向培训、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种种好处不必赘言。关键是,在培训、扶持中脱颖而出的一批创业能人、技术能手,往往又能带动身边一大批农民就业创业,在农村形成好的就业氛围,提升农民就业意识。

  农村天地广阔,有了和城市一样的就业服务将会吸引更多外出打工农民返乡创业就业。然而,就业服务“通”到村,更要能“进”得了户。这就需要村里的“劳动保障协理员”不辞辛劳,全力释放能量。如此就业服务平台有望发挥“真作用”。

[责任编辑:李寧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