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山西 > 本地新闻

践行为民务实清廉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2014-05-28
来源:蒲县县委组织部

  中共蒲县县委副书记、县长 赵志慧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快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全面开创转型跨越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紧扣“为民务实清廉”主题,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着力,用真情与人民同甘共苦,用实干与人民团结奋斗,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凝聚起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胜利的强大力量。

  一、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必须深怀为民之情

  感情是密切关系的基础。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党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更加自觉地树立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坚持走群众路线,夯实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基础,系牢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纽带。

  饮水不忘思源头。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1949年,刚打下南京时,毛泽东在北京颐和园会见著名诗人柳亚子。柳亚子感慨地说:“我们没想到胜利会来得这么快。为什么蒋介石失败得这么快?不知道主席用的是什么妙计?”毛主席哈哈一笑说:“没什么妙计。如果硬要说有的话,人民的支持就是最大的妙计。”事实证明,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无不与时刻贴进群众、始终造福群众的政治主张紧密相连,概无例外。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党难以发展壮大;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已经取得的成绩也难以巩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是推动我们党的事业稳步向前的前提和动力,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正视人民群众为生命之本,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执政要怀为民情。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一“民生之声”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萦绕于耳,在于它饱含着对大众的深厚感情。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需要扪心自问:是不是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群众?是不是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不是真正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不是牢记着党的宗旨?这是最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自己当成人民公仆,把群众当作衣食父母。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增强群众观念,始终置身于群众中,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始终把人民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执政为民理念内化于心、融化于情。

  打铁还需硬自身。服务群众,有情感没本领,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当前,我们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既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也面临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严峻挑战,各种利益博弈、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加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诸多矛盾与风险并存。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求,我们必须时刻有“本领危机,能力恐慌”意识,大兴学习之风,学会“开卷”,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学习新知识;学会“开门”,多交流、勤调研,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学会“开窗”,听民声、集民智,多采纳群众的好点子,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打造执政为民的过硬本领。

  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必须践行务实之要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践行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最重要的是要用行动、用事实说话,贴近群众、查看实情、排解民忧,让人民得到实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人民权利得到保障,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赢得人民的信任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贴近群众接地气。进山识鸟音,入水得鱼情。县委书记当环卫工人、组织部长到窗口“办事”、县长卖苹果等等,这些报道不断启示我们,要想走好群众路线,就需要沉下去,“进山”“入水”,双脚插入泥土,这样与群众打交道,才能“进得了门、谈得上话、交得上心、听得上实情”。要了解困难群众生活,不妨深入山区农村、“城中村”走一走、看一看;要了解交通状况,不妨自己开开车、坐坐公交,和出租车司机聊一聊;要了解看病难、看病贵,不妨自己排排队、挂个号;要了解门难进、脸难看,不妨自己真正到窗口走一趟,等等。只要我们放下架子、走出圈子、迈开步子,生活在群众中,与群众朝夕相处耳闻目染,时间长了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了解到实实在在的第一手情况,找准脱离群众的“症结”,赢得群众信任,增进群众情感。

  走进群众查实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下乡住村、走访调研是了解民情民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工作方法。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仅仅停留在“走近”层面,没有真正“走进”,这就形成了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周恩来同志初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伯延公社考察调研的前后情节,真实反映了基层在我们调研走访准备工作中普遍存在问题,直接导致我们有时候听不到真话、了解不到实情、得不到群众信任,更有甚者会导致决策失误、群众抱怨,严重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大力提倡轻车简从,组成精干小分队,尽量不惊动媒体,减少地方陪同,“一竿子”插到群众中间,进民户、坐炕头、到田间、钻大棚,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与工人、农民、教师、学生等交朋友,打通“党群干群隔离墙”,听真话、查实情,真正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群众需要什么,群众有什么诉求,与群众打成一片、有效沟通,形成水乳交融的党群干群关系。

  心怀群众解民忧。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来自基层、来自群众、来自社会的生活问题、医疗问题、办证问题、交通问题、教育问题等等所谓“小事”,恰恰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问题、根本性问题。如果长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得过且过,敷衍塞责,久而久之,就会将小事拖成大事,甚至出现大问题。其实,许多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并非不能解决,而是没有以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去解决。作为党员干部,对于群众诉求,具备解决条件的,应抓紧解决,不能拖而不决、议而不办;尚不具备解决条件的,应拿出具体规划、做好解释工作。我们不仅要应急事,关心帮扶困难群众,共渡难关,树立信心,更要解难事,重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多年积累的矛盾,维护和谐稳定,汇聚发展合力;不仅要为群众送米送面、排忧解难,为救急而授之以鱼,更要为群众出谋划策、提供支持,为扶贫而授之以渔,帮助他们干事创业、增收致富,让老百姓的生活过的更好。人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们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让政府权利回归本位,少一些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多一些对公共服务和管理的创新,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增强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就业、安全生产、住房、收入分配、文化生活、环保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改善与发展力度,让群众生活更便利、更舒心。

  三、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必须固守清廉之本

  古人云:“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应当清醒地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一些党员干部思想懈怠了,立场动摇了,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出现,“四风”问题成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我们必须抓住群众干部的关注点,以“焦裕禄精神”为标杆,以“三严三实”对照要求自己,转作风、尚清廉、重评判,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赖,接受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转作风。作风出凝聚力战斗力、出号召力感染力,决定着党员和人民群众是不是拥护你、跟着你。我们要紧紧扭住反对“四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扎实开展“扬正气、讲规矩、勇担当、转作风”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倡导党员干部,面对事关发展全局和群众利益的问题不麻木、不回避,敢碰硬、动真格;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和突发事件不躲避、不犹豫,果断决策,及时妥善处理;面对工作目标和时限要求不迟疑、不误时,快行动、快落实,能够“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以作风的转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

  尚清廉。公生明,廉生威。清廉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是我们党90多年来赢得民心的重要法宝。当前,社会上一些群众不满情绪的升温,主要原因就在于部分党员干部不清廉。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保持共产党人清廉的政治本色既是党风之所求,也是引导民风、影响民德之所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清廉是原则、是底线。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应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守党纪国法,坚持廉洁奉公,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和灯红酒绿的侵蚀面前,一尘不染,正气凛然,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重评判。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民生冷暖,群众的体会最真最实,民生建设的成效,必须由群众来评价、来检验,必须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效果的最高标准。一方面,要坚持开门听意见、组织群众参与,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接受群众监督。另一方面,要优化考评指标,站在群众的立场和视角上设置考评指标,逐步增加考评指标中的民意份额,增加民意考核指标中的量化指标比例,请群众考评,大力营造“干部能干不能干、全凭群众说了算,工作干得行不行、要靠老乡来点评”的良好氛围,真正把评判权交给人民群众,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取得实效、获得长效。

  习近平总书记说:“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在全面开创转型跨越发展新局面的“赶考”征程上,我们不仅要对群众有真感情,更要对工作有实干劲,密切党群干群鱼水情,汇聚转型跨越正能量,努力使人民群众更富足、更安全、更快乐、更有信心、更有活力,生活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李寧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