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时,我有一朋友跑出租,没几年就戴上大金项链了。”太原市老司机孙天德说。
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孙天德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八大员”。“八大员”是60年代到80的年代中国老百姓对最热门的驾驶员、售票员、邮递员等职业的统称。
“当时‘八大员’收入可高了。”在80年代成为一名货车驾驶员的老孙回忆说,当时收入已经达到社会中上层水平。90年代初转行跑出租后,老孙又更上一层楼,“当时一个月赚三千很轻松,普通家庭也就是六七百块钱吧。”
“热门职业往往出现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行业。”山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张建武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这个时代流行的“八大员”等职业正是中国刚刚步入的工业社会的产物。
与“八大员”火爆形成对照的是当时知识分子处境的尴尬。
“虽然社会对知识的渴求在80年代就爆发了,但是脑力劳动者的待遇没有改善,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僵化的工资体制,这造成了脑力劳动者收入低于同龄体力劳动者的‘脑体倒挂’现象。”山西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谭克俭说。
这一局面在90年代开始改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
“90年代以后,由于工资体制渐渐理顺,二、三产业发展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等原因,知识分子的收入开始大幅上升。”谭克俭说。
1995年调入山西社科院的谭克俭对此感受很深。“在评定工资时,社科院院长往往选择按正高职称评定,而不是按行政职务走。”谭克俭说,“因为体现学术能力的正高职称要比院长这个行政职务的待遇好。论工资,正高职称比副厅级干部还高。”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金饭碗”掉价成了“土饭碗”,也有不少曾经的“土饭碗”逆袭成了“香饽饽”。专家认为,热门职业不断变幻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中国发展转型催热的又一职业是公务员。数据显示,200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参考人数仅8.7万人,这一数字到2013年就增加到111.7万人,在此期间,最热职位的录取率也从约300比1飚升到4000比1。
“公务员热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张建武说,在由权力社会向市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公权力也没有完全关进“笼子”,因而公务员会有不少诱人的隐性福利、灰色收入等。同时,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尽管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养老、医疗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因而,普遍缺少安全感的劳动者更加青睐公务员。
“公务员热‘退烧’是迟早的事。”张建武说,从大趋势来看,公务员的隐性福利正在慢慢消失,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又将会解除人们从事其他职业的后顾之忧。“将来人们的选择会更多,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也会渐渐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