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歷史人文
2009年 08月 25日 14:46 中國窗
蘭州,始建於西元前86年。據記載,因初次在這裏築城時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還有一種說法是依據“金城湯池”的典故,喻其堅固。兩漢、魏晉時在此設置金城縣。十六國前涼時又移金城郡治於此。隋開皇三年(西元583年),隋文帝廢郡置州,在此設立蘭州總管府,“蘭州”之稱,始見於史冊。後來雖然州、郡數次易名,但蘭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來,相沿至今。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蘭州一帶屬隴西郡地。
西漢初,依秦建制,蘭州仍為隴西郡轄地。到了元狩二年(西元前121年),霍去病率軍西征匈奴,在蘭州西設令居塞駐軍,為漢開闢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西元前86年)在今蘭州始置金城縣,屬天水郡管轄。
西漢昭帝始元六年(西元前81年),又置金城郡。宣帝神爵二年,趙充國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後,西漢在金城郡的統治得到加強,先後又新置七縣。東漢建武十二年(西元36年)並金城郡於隴西郡。安帝永初四年(西元110年),西羌起義,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遷至襄武(今甘肅隴西縣),十二年後又遷回允吾。東漢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從此,金城郡治由允吾遷至榆中(今榆中縣城西)。
西晉建立後,仍置金城郡。西晉末年,前涼永安元年(西元314年),分金城郡所屬的枝陽、令居二縣,又與新立的永登縣(在今蘭州市紅古區窯街附近)三縣合置廣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遷至金城,從此金城郡治與縣治同駐一城。
隋文帝開皇三年(西元583年),改金城郡為蘭州,置總管府。因城南有皋蘭山,故名蘭州。大業三年(西元607年),改子城縣為金城縣,複改蘭州為金城郡,領金城、狄道二縣,郡治金城。大業十三年(西元617年),金城校尉薛舉起兵反隋,稱西秦霸王,建都金城。不久遷都於天水,後為唐所滅。
唐統一中國後,于武德二年(西元619年)複置蘭州。八年置都督府。顯慶元年(西元656年),又改為州。天寶元年(西元742年)複改為金城郡。乾元二年(西元759年)又改金城郡為蘭州,州治五泉,管轄五泉,廣武二縣。
寶應元年(西元762年)蘭州被吐蕃所占,大中二年(西元848年),河州人張義潮起義,收復隴右十一州地,蘭州又歸唐屬。然而此時的唐朝已經衰落,無力西顧。不久就被黨項族佔據。
清初依明建制,蘭州隸屬臨洮府,衛屬陝西都指揮使司。順治十三年(西元1656年),裁衛歸州。康熙二年(西元1663年)複設蘭州衛。康熙五年(西元1666年)陝甘分治,設甘肅行省,省會由鞏昌(今隴西)遷至蘭州。從此, 蘭州一直為甘肅的政治中心。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臨洮府治由狄道移至蘭州,改稱蘭州府,又改州為皋蘭縣。當時蘭州府轄管狄道、河州二州;皋蘭、金縣、渭源、靖遠四縣。乾隆二十九年(西元1764年)陝甘總督衙門自西安移駐蘭州,裁減甘肅巡撫。
辛亥革命後,於民國二年(西元1913年),廢府(州)設道,並蘭山、鞏昌二府為蘭山道,轄管皋蘭、紅水、榆中、狄道、導河、寧定、洮沙、靖遠、渭源、定西、臨潭、隴西、岷縣、會寧、漳縣等十五縣。道尹駐省會皋蘭縣。民國十六年(西元1927年)改道為區,變蘭山道為蘭山區。民國二十五年(西元1936年),劃甘肅省為七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皋蘭、榆中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岷縣)。民國三十年,即西元1941年7月1日,將皋蘭縣城郊劃出,新設置蘭州市,與皋蘭縣同治今蘭州城關區。市區面積16 平方公里,人口17.2萬餘人。民國三十三年(西元1944年)市區擴大,東至陽窪山,西至土門墩(不含馬灘),南到石咀子、八裏窯、皋蘭山頂,北至鹽場堡、十裏店,面積達146平方公里。
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從此,蘭州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建國以來,蘭州市建置曾幾度變更。蘭州市現轄城關、七裏河、安寧、西固、紅古五個區和榆中、皋蘭、永登三個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