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我們這裏一年的光照時間只有100天左右,大規模的作物種不了,只能種些蔬菜,一部分提供給滿洲裏市區,一部分出口俄羅斯。”內蒙古滿洲裏市東湖區農牧局局長劉景國如是說。
中新網滿洲裏12月1日電 題:通訊:南果北種內蒙古滿洲裏建綠色生態園四季長春
記者:烏婭娜
“我們這裏一年的光照時間只有100天左右,大規模的作物種不了,只能種些蔬菜,一部分提供給滿洲裏市區,一部分出口俄羅斯。”內蒙古滿洲裏市東湖區農牧局局長劉景國如是說。
有“亞洲之窗、北疆明珠”之稱的內蒙古滿洲裏,與俄羅斯接壤。受氣候和環境的影響,第一產業結構僅占2%,大部分集中在東湖區,皆為菜農。
劉景國告訴記者,東湖區92年建區,93年從黑龍江、吉林、遼寧引進了70多戶菜農,從事蔬菜類作物的種植。經過二十年的摸索,這裏的菜農從原來的靠天靠地生活,逐步轉變為經營生態園,主要種植經濟效益好的瓜果蔬菜,同時開展采摘、農家樂、觀賞等旅遊項目,為滿洲裏增添一張綠色生態的旅遊牌。
“為了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增加菜農收入,我們在2008年開始建設大棚,在大棚裏稿種植。大棚分為冷棚和暖棚,暖棚冬季要燒煤取暖,成本高,所以建的少。現在園區共有冷棚450棟,暖棚31棟。現在都用於種植葡萄、草莓、瓜果等經濟作物。”劉景國介紹到。
雖然戶外的溫度已經低至近零下二十度,但是記者在大棚裏看到,小番茄、紫彩椒已經快要成熟,剛噴了水,在陽光照射下愈發的垂涎欲滴。再過幾天,草莓也能上市了。
種植方式的改變,菜農的效益怎么樣呢?劉景國滿心歡喜地告訴記者:“一個大棚占地面積為一畝,經過我們的評估,在一個大棚裏種植的菜果產值相當於八畝大地種植作物的產值。”
當地菜農閆大爺家種了兩個冷棚的葡萄,閆大爺的老伴癱瘓在床,閆大爺既要照顧老伴還要務農,收益甚微。“因為要照顧老伴,我種了兩個大棚的葡萄,種葡萄相對來說比較省時、省力,而且產值可觀,去年產了300斤,今年產了將近1000斤,收益兩萬塊錢。”閆大爺告訴記者。
滿洲裏市區的瓜果蔬菜供給,70%到80%是從外地引進的,由於大棚內的溫度和濕度適宜,一年可以種兩到三熟瓜果蔬菜,也比正常市場的產品,提前和退後一個月,打了一個“擦邊球”,所以滿洲裏“本地”的瓜果蔬菜在當地非常熱銷。
80後菜農孫春龍可是當地的種植大戶,算得上是大棚種植的帶頭人。
孫春龍的老家是黑龍江省肇東市,八十年代初,孫春龍的爺爺到滿洲裏支援農業,全家便一同移居,他從小就跟著爺爺學種菜。“08年剛剛開始搞大棚建設的時候,我就想到這個應該有很好的發展,還用自家的土地換了別人家不種的大棚,專搞特色瓜果種植,供人們采摘。我種的是各種西瓜,有黃瓤的紅瓤的,黃皮的、黑皮的、紅皮的,還有香瓜、哈密瓜、伊麗莎白等品種,草莓和葡萄是剛起步。”說到自家的大棚,孫春龍滿臉的自信和喜悅。
“我現在有冷棚27個,暖棚7個,收益是原來的幾十倍。今年建了一家飯店,這不又貸款投資准備建一個二層的賓館,再弄個魚塘,這樣我的產業就更大了。”孫春龍告訴記者。
為了更高效地開展大棚種植,東湖區成立了農業技術服務推廣站,對農戶種植過程中給予技術指導、病蟲害的防治等工作。同時也有農業專業的高材生進行一對一的技術幫扶。
談及未來園區的發展,劉景國說:“現在我們的合作社還在形成階段,還在摸索在這種生產環境下,到底哪種作物能夠高產、高效益、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形成種植、生產和銷售的規模化,將來我們著重發展合作社,解決批量銷售的問題。”
北疆的冬季寒冷刺骨,但是記者在智能恒溫室裏看到,香蕉、木瓜、檸檬、蓮霧、枇杷等熱帶水果已經掛上枝頭,各種綠色蔬菜長勢喜人。(完)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通訊:中國治沙勞模殷玉珍:能種好樹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