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公眾和媒體呼籲後,盛興洋衣行掛上“保留”標識。
掛牌保護
“保留”、“保留”……走進福州倉山區煙台山片區,一棟棟建築牆上新掛上了帶有煙台山建築特色的銘牌標識。這些建築既包括樂群樓等省級保護文物,也有清郵政司、亭下山民居等近現代建築。
這是倉山區文化部門為留下曆史之根、文化之脈所做的防禦性保護舉措。今年底,煙台山曆史風貌區保護改造將啟動,一些非文物及曆史建築將被拆遷。一般來說,文物的標識明顯,保護也嚴格,但在拆遷中,會不會“誤傷”其他一些應該保護的曆史建築呢?
為此,倉山區文物部門決定提前介入,通過現場排查、聽取公眾意見、呼應媒體報道等,確定了對44處建築、7條街巷進行保護。其中,包括3處省級文保單位,即位於倉前路25號的安瀾會館、觀井路55號的美豐洋行、樂群路8號的樂群樓;1處區級文保單位,即位於天安裏15號的基督教天安堂。此外,還包括美華書局、清郵政司、盛興洋服店在內的40處曆史建築,以及亭下弄、池後弄、佛寺巷等7條曆史街巷。
這當中一些建築是在公眾及媒體的呼籲下得以保護的。位於亭下路的“盛興洋衣行”是近代西洋式花園住宅,建於1932年,一代西裝大王“洋衣五”陳增鈞曾在這裏為名流制作洋服,原本已列入拆除范圍,經媒體報道和呼籲後,相關部門最終決定予以保留。
此後,文物部門將51處保留建築(街巷)名單、詳細地址及標注後的地圖提供給各相關單位,並設計醒目的橙色“保留”標識,並予以掛牌保護。
影像定格
與此同時,倉山區還對保留建築(街巷)進行影像定格,邀請攝像師和攝影師對保留建築和擬拆除建築部分精美構建等,進行影像資料采集。同時,搜集這51處建築(街巷)的網絡資料、原住民采訪資料、曆史手稿資料並進行甄別彙編。為防止“掛一漏萬”的缺憾出現,倉山區繼續向社會征集關於煙台山曆史建築的影像資料,熱心人士可將相關資料提交給倉山區文體局或煙台山曆史風貌區保護改造指揮部。
“影像定格非常有必要,這些影像資料作為第一手曆史遺存,能對以後修繕的方案設計和工程修複起到比對作用。若在修複施工時發現設計方案不穩妥,就可以用這些照片直接比對。”文保業內人士邱守廉說。
為確保文物及保留的建築(街巷)“完好無損”,倉山區還制定了“無縫安保”政策。區文體局文物管理科謝麗介紹,51處保留建築(街巷)封房前,必須由文物部門同步驗收建築完整性並簽署意見,方可簽約封房。在每處保留建築清空封房當天,安保人員立即簽字接收、入駐,負責建築的防火、防盜、防破壞工作。
收貯構件
除了完整的有曆史意義的建築需要保護,有些破損的一般建築可能會被拆除,但其中一些構件、材料卻富有價值。對此,倉山區提出,必須進行構件收貯,確保優秀建築精華不流失。謝麗介紹,在征遷工作開始之前,他們就對51處建築(街巷)以外可能存在有價值構件的房屋進行分片篩選登記,聘請文物專家進行構件認定、標注、拍照和登記。之後,列出需要收貯的構件清單,並在拆舊招投標細則中明確清單中構件由文物部門無償收貯,中標的拆舊公司必須履行合約無條件配合。
“煙台山曆史風貌區是倉山及福州市曆史的見證,不僅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澱,還有西洋文化的融彙,是福州乃至福建最能凸顯中西文化交融的地區之一。對文物及曆史建築進行防禦性‘保留’,就是做好保護改造的前提。”倉山區領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