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啟動以來,累計成交額已超過3.5億元人民幣。昨日,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國新辦發布會上指出,下一步將擴大碳市場的覆蓋範圍,逐步納入更多的高排放行業,逐步豐富交易品種、交易方式和交易主體,提升市場的活躍度。
交易量有較大提升空間
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啟動。當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約410.40萬噸,累計成交額2.1億元人民幣,全天成交均價每噸51.23元。
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這也意味?中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一經啟動就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8月17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掛牌協議交易成交量7001噸,收盤價每噸51.76元,收盤價較前一日上漲1.49%。截至8月17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702.5萬噸,累計成交額3.55億元。
數據顯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當日的成交額佔近一個月以來總交易額的一半以上。「交易規模總體上比較正常,但交易量還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表示,因為市場剛剛開始,有部分企業還在開設賬戶的過程中。今後幾個月,整體交易量應該還會提升。
「發電行業率先試水,但將來發電行業絕不會是『一枝獨秀』」,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說,目前,結合國家排放清單編製工作,生態環境部已連續多年組織開展了鋼鐵、水泥、建材、航空、石化、化工、造紙等高排放行業的數據核算、報送與核查工作,在這些行業中有較為扎實的數據基礎。
將進一步完善制度體系
黃潤秋表示,國內外的實踐都表明,與傳統的行政管理手段相比,碳市場既能將溫室氣體控排責任壓實到企業,又能夠為減碳提供經濟激勵機制,降低全社會的減排成本,帶動綠色技術創新和產業投資,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碳減排的關係提供有效的政策工具。
黃潤秋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制度體系,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盡快出台,修訂完善相關的配套制度和技術規範體系,完善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機制。同時,強化市場管理,加強碳排放數據的質量管理,強化相關制度的執行落實,加強對全國碳市場各個環節的監管,有效防範市場風險。
碳交易概念股必將受益
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未來無疑將對眾多行業產生影響並且帶來多方面的投資機會。據內地財經網站統計,碳交易相關概念股共有116隻,涉及領域相當廣泛,包括電力、鋼鐵、水泥、建材、化工、有色金屬、航空等行業。
全國碳交易市場對電力行業以及首批被納入交易的電力企業而言有?深遠的意義。首先,電力的碳排放在中國碳排放總量比重較大,降碳壓力也最大。同時,電力行業也是中國碳排放權交易率先納入的行業,而且不少電力行業企業都持有地方碳交易所的股權,如華銀電力、深圳能源、長源電力、國檢集團、金融街等。
市場分析認為,碳交易大背景下,碳金融市場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碳市場的金融屬性將被充分發揮,碳排放權期貨市場建設將與現貨市場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碳金融衍生品將得以豐富及發展。(圖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