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時評】公私營合作促解房屋難題

2021-07-30 01:12
來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評論員 趙燕玲

 昨日,港府再次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106幅私人土地,涉及面積約4.8公頃,用於發展元朗朗邊公營房屋,預計建成後可提供12000個公屋單位,首批住戶可於2025年入住。在香港房屋嚴重供不應求的當下,市民樂見港府果斷拓地,展現解決房屋難題的擔當和決心。

 事實上,今年以來,港府已多次動用《收回土地條例》,主動收回許多閒置用地,特別是多幅私人土地來作公屋用途。今年5月,政府宣布收回3幅位於粉嶺及元朗的私人土地,合共1.2公頃,預計合共可提供約1600個公屋單位;7月22日,地政總署再根據「條例」收回位於將軍澳的兩幅私人土地,建成後將可提供5840個公屋單位。《收回土地條例》被稱為港府的「尚方寶劍」,近段時間,港府主動頻繁且敢於動用此條例積極拓地,特別是私人土地,足見政府確實想從根源上化解香港房困。

 香港房屋問題的根源在於土地供應不足,而要加大土地供應,除了依靠政府發展公共用地、郊野公園邊陲、或者大面積填海等,亦必須積極發揮市場和發展商的力量。公私營合作是快速提升拓地建屋速度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一,本港現存有大量私人土地,包括各大發展商持有的逾千公頃土地、逾2400公頃祖堂地、棕地、閒置農地等,如果能有效發展釋放這些私人土地的潛力,將大大緩解香港現時面臨的巨大土地缺口壓力;其二,相比於花費數十年時間來填海、拓展郊野公園邊陲等,私人土地可以快速得到開發使用,大大縮短前期造地的時間,令市民可以更快上樓,畢竟香港公屋輪候時間已延長至5.8年,市民再也耗不起了。

 其二,公私營合作亦可大大節省政府拓地建屋的成本和資源。比如特首林鄭月娥提出《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上周接獲了首宗申請,地產發展商申請與政府合作發展位於大埔露輝路及汀角路的3.2公頃土地,政府提升該區基建設施,地產發展商可提供土地及建屋;建成後,該區公營房屋比例至少達到七成,私人屋苑亦可享受政府基建提升便利,可謂一舉兩得。再如,今屆政府推出的「港人首置上車盤」亦可採取公私營合作模式,納入私人發展商,爭取加快推出更多類似項目。

 過往,市民對於公私營合作拓地建屋大多抱有「官商勾結」的負面觀感和猜測,但其實縱觀香港歷史,亦有不少公私營合作的成功項目,比如鰂魚涌康山花園、屯門置樂花園、九龍灣麗晶花園、沙田第一城及太古城等。公私營合作是一個有效快速拓地建屋的方法,關鍵在於政府如何用好。針對市民的顧慮,就應該建立起獨立運營合作的機構機制,確保發展過程最大程度透明化和信息公開化;其次,政府亦應該在合作過程中,始終掌握土地房屋發展的主導規劃權,確保公營房屋所佔比例不應該低於最初提出的七成以上。

 多管齊下,多舉並措,積極覓地建屋才是解香港房困的最根本措施。希望港府未來有更多收地措施,也希望有更多私人發展商與政府一起合力拓地建屋。

[責任編輯:楊眉]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