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期刊28日在線發表題為《氯胺酮作用於人源NMDA受體的結構基礎》的研究論文。由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竺淑佳研究組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羅成研究組合作完成的這項研究,對研發新的快速高效、低副作用的抗抑鬱藥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據竺淑佳介紹,抑鬱症並不是簡單的心理問題,而是大腦發生了病理性改變。NMDA受體是大腦內最重要的興奮性離子通道,是學習和記憶的分子開關。抑鬱症與大腦內NMDA受體發生功能性障礙有關。
氯胺酮是抗抑鬱領域近幾十年來的重要發現,可作為大腦內NMDA受體的阻斷劑,參與大腦信號通路的調控,進而修復慢性壓力導致的大腦突觸損傷。用藥後,幾小時內能改善患者的情緒低落、自我評價低等負面症狀,減弱患者自殺意念,對難治性抑鬱症有治療效果。但是,氯胺酮會造成分離性幻覺等副作用,極大地限制了臨床應用。
自2006年以來,竺淑佳一直潛心研究NMDA受體的作用機制。進入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以後,她帶領團隊系統闡述了NMDA受體的活性如何受配體及各種小分子調節,極大推進了人們對NMDA受體工作機制的科學認知。
在最新的研究中,竺淑佳團隊結合先進的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氯胺酮在NMDA受體上的結合點位,並揭示了其分子作用機制。這一系列基礎性科學研究的突破,不僅為設計更為安全有效的抗抑鬱藥物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基礎,也為後續實現個性化的精準醫療帶來了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