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政議政】解決住房問題是治港者的責任擔當

2021-07-29 02:15
來源:香港商報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 葉建明

 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國安法實施一周年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上,提出了對香港未來的四大期盼。其中,將改善令人揪心的住房問題,告別劏房、「籠屋」列為具體指標,作為四大期盼之首。這點到香港的難點、市民的痛點,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香港引發極大反響和各界討論。

 中央一直關心香港民生問題,基層港人住房困窘一直在中央的深度關切下。今年「兩會」上,中央政治局常委韓正專門提出,香港的住房問題需要得到解決,「解決這一問題難度很大,但總要有解決開始的時候。如果一直就這樣……最後損害的是香港市民的利益」。

 解決香港住房問題難嗎?的確難。不同利益的衝突,「土地匱乏」的迷思、原土地政策桎梏、舊法規效率低下,社會分配再分配出現問題,貧富差距懸殊……都導致住房問題成為「燙手山芋」。加上過去20多年政治淩駕於經濟民生之上,政府弱勢、官員「避難」心態等因素,導致回歸24年來,問題積重難返。

 其實解決香港住房問題也不那麼難。住房問題,不像大海星辰那樣充滿未知,需要尖端科技尖端人才,更是完全比不上國家將八億人口脫貧那樣艱難。

 香港缺乏解決住房的資金資源嗎?並非。香港是個富裕的經濟體,2019年人均GDP 47512美元,全球排名第二十,高於英國、日本、以色列等國家。政府財政基礎雄厚,其中包括每年賣地獲得的大量資金。有條件集中財力辦大事。

 香港缺乏土地嗎?如果說缺乏土地是發達城市通病的話,香港談不上缺地。畢竟,與香港相似的新加坡728平方公里承載570萬人,與香港人均土地面積相仿,但新加坡人均居住面積是香港的一倍,且劏房這樣的社會問題並不普遍。

 香港缺地建民居是一個「殘酷的誤會」。社會上對香港1100多平方公里土地使用狀況算了一筆帳:全港75%的土地屬未發展的郊野地區。其中23個郊野公園、15個特別地區、4個海岸公園及1個海岸保護區,佔據土地面積的38%。而全港已發展土地只有大約25%,用作居住的住宅用地,2019年為78平方公里,只佔總面積的7%。

 轉變思路解決房屋問題

 自從中央明確提出,香港的住房問題需要解決後,各方探究根源、建言獻策的不少。一種普遍的聲音認為,解決住房需要先「解決腦袋」,不轉變思路,停留在過去舊有觀念和思路上,住房問題絕對是一道無解之題。

 轉變思路,是解決房屋問題的必要條件,但這並不足夠。要解決積重難返的住房痼疾,最重要的條件是責任擔當。責任重於泰山,擔當盡顯本色,責任擔當是解決任何困難最重要的「能量」和動力。

 責任擔當,是對愛國的治港者基本要求。在夏寶龍主任提出愛國者治港者的五條標準中,特別提出要善於破解香港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有擔當作為。他要求治港者具有戰略思維和宏闊眼光,注重調查研究和科學決策,勇擔當、敢碰硬、善作為,逢山能開路、遇水能架橋,消除影響香港社會政治生態好轉的各種痼疾,衝破制約香港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各種利益藩籬,有效破解住房、就業、醫療、貧富懸殊等突出問題。可以預見,中央提出如此明確具體的要求,必然也是未來問責的要求,也是政府官員每年述職的必要內容。

 責任擔當,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廣大市民的期盼。治港的愛國者必須是愛民者,將市民放在心上,想市民之想、急市民之急、解市民之困。劏房、「籠屋」是香港的恥辱,住房問題是市民民生關切之首。治港者必須真實體察民情,將心比心。施政不能有花架子,只是口號和「遠景」,這不能取信於民。獲得民望的唯一途徑就是真抓實幹,讓市民有獲得感。

 責任擔當,更是香港新時代發展的要求。中央要求治港者善於履職盡責,有責任心,以對國家、對香港高度負責的精神,在其位謀其政,專心致志、勤奮工作、恪盡職守。

 告別劏房、「籠屋」,需要只爭朝夕的精神。目前社會各界提出很多好的建議,政府需要借這股東風,拿出有效計劃與時間表,讓市民看到將會出爐的「麵包」。只有把責任扛在肩上,把擔當融入行動中,治港者才能無愧於市民、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歷史。

[責任編輯:朱劍明]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