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美多國報告,最早在秘魯發現的新冠變異病毒拉姆達毒株已在當地出現。這種在南美地區廣泛傳播的毒株有什麼特點?影響範圍有多大?人們又該如何應對?
世界衛生組織6月14日發布報告,將最早在秘魯發現的C.37毒株以希臘字母λ(拉姆達)命名,並列為「需要留意」的變異病毒之一。根據世衛組織的標準,如果「需要留意」的變異病毒傳播進一步加快,嚴重到一定程度,如需要為此調整現有防疫措施等,會被升級為「需要關注」的變異病毒。
報告中說,拉姆達毒株的刺突蛋白存在數種基因突變,潛在具有更高傳染性、更強抵禦中和抗體的能力,不過目前人們掌握的證據不足以確認這些突變的全部影響。針對這種毒株還需進一步研究以確定所需對策。
英格蘭公共衛生署把拉姆達毒株列為「正在調查中」的變異病毒,稱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它能造成更嚴重病例或讓現有疫苗效果打折扣。埃菲社日前報道,玻利維亞聖安德烈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這一毒株感染者會出現頻繁的腸道問題。
世衛組織說,自去年8月在秘魯最早被發現以來,拉姆達毒株已在29個國家和地區出現,尤其在智利、秘魯、厄瓜多爾等南美國家傳播明顯加快。其中智利發現的該毒株感染病例數最多,佔世衛組織掌握此類病例總數的31%。
秘魯官方統計顯示,該國今年4月以來報告的新增確診病例中,81%都感染了拉姆達毒株;阿根廷報告,今年4月2日至5月19日,該國新增確診病例中37%感染拉姆達毒株;在智利,今年4月中旬至6月中旬前後,拉姆達毒株感染病例數在新增確診病例中佔比為32%。
英格蘭公共衛生署的數據顯示,除南美地區外,美國、加拿大、德國、西班牙、以色列、英國和津巴布韋等國家和地區也報告了拉姆達毒株感染病例。
巴西伯南布哥聯邦大學教授若內斯·阿爾布開克近期接受新華社記者視頻連線採訪時表示,戰勝新冠病毒及變異毒株的希望在於大規模接種疫苗。此外,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手段仍是必要的。
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坦曾強調,在持續監測病毒基因變化情況的同時,重點要降低病毒傳播速度。病毒傳播越多,發生變異的機會就越大。不能讓病毒在人群中失控地傳播,這樣才能降低基因突變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