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不但是香港回歸紀念日,也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的重大日子。不少藝術家均以作品抒發對建黨百年偉業的情懷,其中兩位愛國藝術家蕭暉榮及譚炯興,前者以繪畫抒發愛國之情,後者以篆刻紀念黨慶,以各自的方式紀錄歷史時刻。
香港美協創會主席蕭暉榮,其書畫作品與國家、民族息息相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之時,他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其中巨幅作品《苟壩晨曦圖》描繪了貴州苟壩會議舊址,將革命遺址置入群山包圍的大環境中,作品兼工帶寫,還蘊含了鳥蟲篆,將蕭氏真摯的家國情懷融合其中。
繪畫紅色聖地 懷緬百年歷史
苟壩會議遺址是一座老式黔北農家三合院,傳統木結構的瓦房。看似普通的鄉村老宅,卻曾於此召開過具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蕭暉榮並沒有像大多數刻畫革命遺址的作品一樣細緻描繪會場細節,而是將之置入群山包圍的大環境之中,並着重刻畫春天草木茂盛的勃勃生機,在凸顯革命遺址歷史底蘊的同時,煥發出全新的時代內涵。畫家以晨曦寓意寄情,構思巧妙,加上題材獨特、筆墨精良,格外引人注目。
蕭暉榮創作這幅作品,是因為2019年隨江蘇省政協考察團赴貴州訪問,期間參觀了苟壩會議舊址,他發現藝術作品歷來描繪遵義會議者眾多,而着眼於苟壩會議者卻極為少見,對此他感觸殊深。回到香港後,他決定發掘、再現這一重大歷史題材,因此特意創作了《苟壩晨曦圖》,這不但是紀念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的系列作品中的重要一件,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蕭暉榮又傾情創作了《苟壩晨曦圖》第二稿,以此表達其對黨的景仰和熱愛之情。
創新篆刻展現愛國之情
從繪畫到印章,譚炯興的喜好甚多,篆刻為其中之一,他通常利用零碎時間進行篆刻的構圖設置文字,其作品由於有創意、獨特,參加了28個國家及地區的篆刻作品展。譚炯興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自己喜歡國家、民族相關題材,他刻畫的大多是振奮人心的詩詞,如毛澤東的詩詞《十六字令》、《沁園春》等,以及梁啟超的二十多首詩詞。
譚炯興作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和《祖國萬歲》均是建黨百年的獻禮,後者邊框刻萬壽花紋圍繞,表示萬壽無疆。兩件作品用方篆字體,表示莊重,構圖線條匠心獨運,這是因為譚炯興自學篆刻,不受傳統派別的拘束,作品風格更顯自由。在毛澤東詩詞《憶秦娥.婁山關》篆刻印章,他將這種風格詮釋得淋漓盡致。詩詞描繪了冬夜行軍的情景,氣勢豪邁,婁山關一役關係中央紅軍的生死存亡,意義重大,詩人因為這戰役勝利後,心情激動,在戰鬥結束不久即揮筆寫下此詩詞。
譚氏將該詩詞的每一句拆分成不同的印章,其中《從頭越》的頭字衝破框框,表示詩人打破舊思維、舊框框,走向勝利。從其作品中,也能感受到藝術家對毛澤東詩詞的喜愛與歌頌。
兩位藝術家的作品,既展示國家繁榮、百花齊放的一面,也給予觀者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別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