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中醫】針灸療法探源

2021-06-24 14:24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針灸療法,是中醫學之中一種獨特的治療方法,歷史悠久,它具有操作方便、效果明顯的好處,這種方法應用廣泛,可用於內、外、婦、女等各種病症,幾千年來對人類醫療保健發揮很大作用,近年來也受到國外醫學界的重視及青睞。

 針灸療法由針刺和灸灼二大治療方法組成,根據中醫經絡學說,選用相關穴位進行治療。《黃帝內經》所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在臨床中形成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治療方法。

 針刺的用具,初起並不是用金屬製成的,而是石質的,稱為「箴石」、「砭石」。《山海經》中記載:「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箴就是針的意思。《黃帝內經》又說:「東方之城,其病皆癰瘍,其治宜砭石」。公元二世紀,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釋:「砭,以石刺病也」。就是說用尖銳鋒利的小石片,刺壓或刺破人體某部位,來達到治病目的。所以說「砭石」可以說是最早、最原始的針刺治療的工具。之後還出現了骨針、竹針的針刺治療用具。之後,我們的祖先發明了燒製陶器的技術,人們製造出陶針、淺刺人體部位來治療疾病。後來,冶金術的發明,出現了用金屬製造的針具,如鋼針、鐵針、銀針,以後還出現了各種用途、各種形狀不同的針具。在《皇帝內經》中曾記載了古代「九針」的形狀、長短與用途。

 在中醫學歷史中,記載了許多用針灸治病取得顯著效果的病案,二千多年前司馬遷的《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有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扁鵲,用針刺法使昏迷不省人事的「屍蹶」病人蘇醒事跡,被譽為有「起死回生」的醫術。《後漢書.華佗傳》裏,也記載了華佗應用針刺治曹操頑固的「頭風」症,取得良好的效果。

 人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發現對某一個穴位針刺後,產生的酸、脹、重、麻的針刺感應,往往會沿着一定的方向傳導擴散,久而久之,又發現另一些穴位被刺時也有同樣類似的情況,於是就把這種現象紀錄下來,進行研究這些穴位的相互關係,之後就用「線條」把它們聯繫起來,日積月累的治療經驗,逐漸形成了把穴位聯繫起網絡線路,形成了「經絡」這個概念,我國最早出土的「針灸穴位俑」是沒有經絡線路顯示的,這也說明針灸醫學的發展先有穴位,後再出現經絡。經絡學說的出現,對經絡穴位研究有很大提高,發現治療部位、穴位與內臟有特殊的關係。《靈樞》說經絡是「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古人把縱行的「幹線」叫作「經」,含有「徑路」的意思。把從「經」中分離出來的許多大大小小的支脈叫做「絡」,它含有「網」的意思。經絡學說認為人體通過許多縱橫交錯、內外貫通,遍布全身的「經」和「絡」,構成了完整的一個「經絡系統」,它對於調節、維持人體內外各種機能有密切的關聯。

 《皇帝內經》記有針與灸的治療作用,針刺可以廣泛地用於止痛,常可有「針到痛止」的獨特功效。《靈樞》「經筋篇」中多次提到「以痛為輸」,找到痛點可當穴位應用,「輸」即是「穴位」。公元283年問世的《針灸甲乙經》是現存的第一部系統的針灸學專著,由皇甫謐編著,他總結了前人在針灸學上的成就,選輯了《皇帝內經》中分散在各篇的有關針灸的內容,給予系統的整理,並參考《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並依照頭、面、胸、腹、背等部位記述穴位的方式以及該書所列舉的許多疾病施行針灸的治療方法,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編著成《針灸甲乙經》,書中記載有340多個穴名、共640多個穴位。並論述了針灸的理論、操作、適應症與禁忌等。這部書在針灸學發展史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

 針灸在唐代太醫院設有獨立的針灸專科,專科內設有針灸博士、針灸助教、針灸師、針灸工等。負責針灸的教學與醫療工作。

 到了宋朝,針灸學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公元1026年,有《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問世,由當時的王惟一所編著。對宋以前的針灸學進行整理、總結。書中記載經考證的穴名350多個,穴位650餘,還講述了針刺深淺及針灸療法的功效。《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完成不久,其內容曾被雕刻在二塊六尺多高、二丈多寬的石碑上,該碑豎立在東京汴京(開封)。王惟一在著書同時,還主持設計鑄造了針灸銅人模型,在1027年首創鑄造了二座針灸銅人,銅人體表有穴位與穴名,使穴位有更明確的標準,這也反映了針灸療法在宋代比較流行。據《宋史.許希傳》中講到,在景祐年元年,宋仁宗患病,宮廷醫師給他用藥治療,取效不顯,有人推薦許希為宋仁宗醫治,許希診後說:「針心下包絡之間,可及癒」。而皇帝周圍人及太醫們都覺得太危險了,後選宮中之人以身先試,結果是「試之無所害,遂以針進,而帝疾癒」。

 元代針灸學的主要代表作是14世紀醫學家滑壽編著的《十四經發揮》,書中對全身十四經脈做了詳細的註釋和發揮,並補充記述了一部分穴位。

 到明代在針灸學上有較大貢獻者是高武與楊繼洲。高武在公元1537年編著完成《針灸聚英》,內容包括經絡、穴位、治療各種疾病的取穴法與針灸操作法,書中還有作者加的按語,以說明自己的見解。

 16世紀末葉,楊繼洲對以往的針灸學著述與文獻做了廣泛的搜集和輯錄,他結合自己對歷代針灸學著作學習心得,以及自己多年來臨床從事針灸醫療經驗,編寫了《針灸大成》。書中記載並註釋了許多針灸著說的重要內容,論述了經絡、穴位、針灸操作手法,針灸治療及病例等。同時還介紹了針灸與藥物綜合治療的經驗。《針灸大成》所收入古代文獻資料有不少是原書,後來失傳。所以,該書對於研究明代以前的針灸學有很大參考價值。

 清代,清政府對針灸療法粗暴地排斥與打擊,他們提出「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謬論。公元1822年,下令永遠停止在「太醫院」中施用針灸療法,清末醫科考試,甚至取消針灸科目的試題,但是針灸療法憑着它卓越的療效,在民間得到廣泛的流傳和應用,近代,針灸療法得到很大的發展,在廣大醫務醫師們的努力下,發展創造了指針、耳針、鼻針、面針、梅花針、頭皮針、火針、電針、水針以及腕踝針等多種治療方法,而且針灸療法還受到國際上廣泛的重視,許多國家都開設了針灸療法。古老療法,逢春開枝。(文:吳文豹)


筆者簡介:吳文豹教授,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理論學說。

[責任編輯:副刊]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