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環球主要股市因不斷炒作通脹數據和預測走勢等而出現大幅震蕩,背後的原因是市場擔心美國聯儲局將加快縮表,甚至吹噓明年初便要加息云云,可是聯儲局官員卻不斷為市場降溫,說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急升為暫時性,而且政策不可單靠一兩項數字來判斷。
美國暫不輕舉妄動
冷靜細觀,各方的討論很少觸及通脹的內容、結構及生產物價的傳導等,而且想深一層,為何「收水」總是負面影響?通脹不可帶來正面的影響嗎(如銀行股)?還是投資者心底裏根本默認,今天美股鶴立雞群並非由實體經濟帶動,而是不斷印鈔帶來的假象?多年來恐怕落後的心態下,大量資金已投入美股。如此的默許,如此的股值,聯儲局當然知道,那它會否選擇在今天疫情剛剛轉好,經濟數據良莠不齊下輕舉妄動?如有任何政策上的閃失,股市急挫帶來逆轉的財富效應,其影響足以撼動全國,甚至抵銷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的努力,聯儲局有如此的信心去改變現狀嗎?加上從聯儲局主席鮑威爾的角度看,本屆任期將在下年2月屆滿,如法律上他沒有犯下「嚴重」的錯誤,拜登很難罷免屬於「前朝」的鮑威爾,何況拜登參選時亦有意提名在前總統奧巴馬時期(拜登為副總統)的副財政部長布雷納特。如你是鮑威爾,會選擇如市場炒作的今年底還是等待2月「坐定定」後才行動?
通脹數據方面,上年因疫情在3月份全球爆發,迫使各國實施限聚或封城措施,因此當時的CPI由1.5%急降至4月份的0.3%,5月更見0.1%,反映當時環球經濟急速衰退。今年4月的CPI是4.2%,兩年的4月份數據走勢明顯背馳,正好反映「低基數效應」帶來的影響,如此推斷,5月份的CPI有可能更高(因上年5月只有0.1%)。
那之後呢?參考上年6月份起,CPI已明顯逐步回升至0.6%(6月)、1.0%(7月)、1.3%(8月),就如聯儲局官員暗喻:「等多一會,看看通脹是否如市場預期般急升吧!」。再者,參考生產物價指數(PPI)和個人消息支出(PCE)數據比較,發現4月份的PPI為6.2%,但4月份核心PCE只有1.8%,反映今天通脹主要由生產成本上升(即供應面通脹),而非由消費層面帶動(即需求面通脹)。參考標普高盛商品指數,年初至今上升了約27%,當中銅價期貨上升了約31%,紐約期油更上升了約37%。因此,CPI受相關不穩定的商品價格刺激而上升,而消費未見受惠疫情改善而跟隨,相信須等待限聚措施逐步取消後,PCE才能回升來支持需求層面的CPI走勢。
聯儲局公開最新的會議紀錄後美股再次震蕩,是「狼來了」還是杞人憂天?還是,在高位藉口套現,靜待時機再次買入?值得大家深思。
共勉之。(東亞銀行財富管理部首席投資策略師 李振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