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衛報周二報道,英國詩人阿爾希發現,鳥兒的叫聲很像她童年時所講得語言,旁遮普語。她以這些鳥鳴為靈感,將聽到的鳥鳴聲轉寫下來,融入自己的詩歌當中。
在過去的一年裏,大流行病讓許多人有了更多親近自然的機會。由律師轉行成為詩人的阿爾希花了一年的時間聆聽鳥鳴,並發現有些鳥叫聲很像是用她兒時的語言發出的。鳥兒的歌聲讓她想起了童年時早已忘卻的旁遮普語單詞。鳳頭麥雞的叫聲「Kui」很像旁遮普語中的詞語「為什麼」,而黑尾豫的聲音「thohreh deh」的意思則是「給我一點」。
阿爾希成長於70年代的城市地區,並沒有太多接觸鄉村生活的機會。但目前她在一個自然保護區擔任駐場作家。她感覺保護區的環境相當陌生,但也很熟悉。她說,在她的身後,有一些東西在呼喚著她,這是很自然的。
儘管她紮根於城市,但其他物種總是偷溜進阿爾希的詩中,「就像逃亡的客人進入作品的土壤」。當她密切關注野生動物時,她發現鳥鳴重新將她與她兒時的語言聯繫起來。她下決心讓自己被鳥兒和它們的歌聲所引導。
「鳥鳴沒有句法,沒有語法,沒有句子結構。如果你去聽,不知道會聽到什麼。我聽到的是幾十年來沒有聽到的東西,我童年的語言。」
阿爾希還提到,在自然寫作中,「野生」 一詞是一個有爭議的概念。因為「當我們環顧四周時,自然界中的哪種動物或動物群沒有被馴服或被合理化?但鳥鳴是不可控制的,而且仍然是我們無法企及的。鳥兒的歌聲,似乎比按照音樂藝術規定的所有規則唱歌的人聲有更多的自由,因而更富有品味。聆聽鳥鳴使我們進入崇高的領域」。
阿爾希還談論了對於閱讀詩歌的感受。
「當我讀詩的時候,有一種興奮感。我從中得到了一種衝擊。當你閱讀某些東西時,你的原子會發生變化,你會變得更有警覺,更有活力。那是相當令人激動的。」
試圖為人們創造這些感覺,是阿爾希的目標,但所處自然保護區的現狀引起了阿爾希的好奇和不安,她感覺到這個低窪地帶在不久的將來會面臨氣候危機造成的土地和物種損失。於是她也在詩歌中傳遞出憂鬱的情緒。
「人們討厭藝術中的說教。但詩歌則是直指人心的。環境詩是讓人們思考和感受的真正有趣的方式,你會被感覺喚起。這雖和我先前從事的人權工作不一樣,但我確實認為詩歌在做一些重要的事情。它們是講述真相的載體。」(編譯:徐浩 圖源: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