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個分區、9個小時、10件浸濕的上衣、11個高唱國歌的站點……」,這是黃敬上月15日參加香港河源社團總會「國家安全教育日」街站活動後所留下的數字。作為該會主席,身體力行、和街坊站在一起早已成為黃敬工作的標誌。在旁人看來,講一口標準粵語,港大畢業、具有博士學位且從事工程業的他是地道的本土精英。但黃敬卻始終情繫兒時故鄉,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河源社總會務工作中。黃敬強調,無論做何種工作,都要秉持工程師的專業、實幹精神,才能從根本保證效率提升質量,社團工作亦是如此。
黃敬深信香港這顆「東方之珠」會再次綻發光彩。
香港河源社團總會前身為「旅港河源市同鄉總會」,成立於1999年,宗旨是「團結、聯誼、愛國、愛港、愛鄉」,為河源五縣二區的聯合社團。隨着該會不斷壯大,2005年改名後開始吸納更多非河源籍人士加入該會。如今,該會會員80%是河源人,總會員人數達到3萬4千餘人。
垂直管理打造專業社團模式
聊起制定社團管理的辦法,黃敬侃侃而談。原來,在從前任主席吳惠權手中接任主席前,黃敬一直在該會秘書處工作,對各個部門的情況都十分了解,這為細緻管理社團打下良好基礎。這些年該會在會務管理上力求科學、規範,走在同類型團體的前列。
「三化」即標準化、專業化和系統化。該會根據長遠發展和具體執行的層面細分為4大板塊(社團發展、青年創科、會員地區和工商),並包含9個委員會和8個同鄉會。「先將組織系統化,之後人員逐漸專業化。」他拿出一疊有關人事分布的圖冊介紹道:「會內人員眾多且分布廣泛,但經過有條例地系統構建後,決定權歸屬清晰,這就是垂直化管理的優勢。如今,由片區召集人、聯絡主任和會董組成的管理團隊達到500餘人。針對這些核心會員,我們則會定期舉辦相關的培訓工作並每人配有『會董手冊』,確保社團責任感深入每個人的心中」。
黃敬向記者展示該會獨有的「會董手冊」。
「三社」則是黃敬在「三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以社團為中心聯動到社建(香港社區、建造及工程專業發展中心)和社企(香港社團貿易公司),三者串聯以更好地加強河源社總在社區的職能。「會員和街坊若遇到有關工程、建築的問題力有不逮,如大廈維修、滲漏、僭建等該基礎建設維護方面,我們的社建起到好大幫助。」另一方面,該社社企從河源批發受歡迎的本土特產,如米粉、腐竹和紅薯乾等等,以當地的價格向本港會員專供。疫情下該方式廣受歡迎,還吸引不少慕名而來的人加入該會。
港河連結 飲水思源
促進香港與內地的文化交流一直是河源社總的主要會務。黃敬引用朋友的話,「飲水時總是很容易想起家鄉。」說到河源,不得不提港人飲用的東江水,正是這條連結兩地的江水,讓河源籍港人更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2018年,在河源社總、民政事務局及青年事務委員會共同合作之下,河源客家文化交流團成功舉辦。該活動以飲水思源為主題,讓12至24歲的青少年假期遊覽河源,認識歷史和文化。
「對我們來說,河源送來的不止有水,還有口罩。」疫情初期,香港遭遇口罩荒,幸好河源有多家專門製作口罩的廠商,紛紛送口罩到河源社總,解決了燃眉之急。至目前為止,河源社總通過各類型活動向會員及社區街坊送出的口罩共逾30萬個。
堅決支持完善選舉制度
修例風波時期,眼見香港警員遭受到的一些不公待遇,熱血的黃敬參加了《撐警隊、護法治、保安寧》集會,並上台領大家共喊撐警口號。他回憶說,當時的社會輿論處於「沉默的螺旋」中,一方聲音很大,另一方便不敢發聲,「所以我更要帶頭大聲說出來。」
街站活動當日,黃敬堅持每到一處換一個顏色上衣,嚴肅中透幽默。
今年4月15日是首個「國家安全教育日」,河源社總舉辦街站宣傳活動。當天,該會青年委員會的成員們出現在第一線,讓人眼前一亮。當日參與的會員達到350餘人,反響不俗。「年青一代需要展現的舞台,向年輕化變革,是全香港社會都應該做的。」黃敬指出,該會在年青一代的培養上未雨綢繆,樂於給年輕人機會。如今,該會早早進行青年培養並完成交接,河源社總主席團平均年齡僅40餘歲,最小的副主席更是只有25歲,充滿幹勁與活力。
河源社總的會員們為「國家安全教育日」街站活動做準備。
「香港的根本問題還在於社會發展遇到瓶頸。」黃敬分析說,「以工程業為例,去年整體投入超過2000億元,已是業界最好光景。曾經試過,政府一年投入的只有一二百億元的情況,可見過去基建建設十分有限。究竟是反對力量太大、亦或是立法會拉布,還是為官不作為,需要人們好好深思。但對民生來說,沒有工程,公司便會關門大吉,從業者就面臨失業。」
近年一系列的社會動蕩後,香港經濟停滯不前。香港終於迎來了香港國安法實施,全國人大通過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決定,讓社會重回正軌。他開心地說,通過近期政府推行民生措施的表現,他觀察到官員越來越有自信,態度也愈發堅決。這種局面正是他所期望看到的。在未來的香港發展和大灣區建設中,他深信香港這顆「東方之珠」會再次綻放光彩。
港管線領域世界領先
黃敬對香港未來抱有的期望,不僅來自於他對時局的判斷,亦有現實環境作為支撐。作為國際管線專業學會(IIUS)的執行會長,黃敬介紹說,在香港諸多居世界前列的領域中,隱形行業──管線的作用不容小覷。原來,英國民間資本曾為香港的地下管線打下良好基礎,其標準、規格的制定有跡可循。當下,IIUS不僅負責國家間相關從業者的學術交流,亦把握實制訂及維持管線測量的標準及專業資格,在人員(管線專業監理師)評審及認定、課程認證方面具有權威話語權。取得香港管線行業的認可,就等於得到國際之承認。
IIUS協辦的第六屆國際管線及安全會議。
黃敬自豪地說,「97前後,隨着移民潮的發生,行業經歷了短暫人才流失。但在我們這一代,培訓、實踐、挑戰一個不少,經過全體仝人的不懈努力,香港的管線標準、技術監控等各項均數據遠超歐美等主流國家,可以說,目前香港管線領域排在世界第一也不為過。」也許,正是像千萬管線一樣匯聚而成的底蘊,鑄就了香港名副其實的國際樞紐,亦撐起香港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記者 傅之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