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捕捉中國機遇香港是理想地點 金融橋樑角色十四五更重理想

2021-05-04 06:16
來源:香港商報網

 今年3月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的 「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鞏固提升競爭優勢,特別提到中央支持香港 「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 , 「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和 「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等。金管局、創科局及藝發局在接受本報採訪時,都表示會積極配合 「十四五」 規劃,支持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商報記者 周吉田

 「十四五」規劃提及 「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和 「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等有關本港金融產業的遠景。金管局發言人就這些議題回覆本報表示: 「十四五規劃再次明確了香港的定位和功能,充分體現了國家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的重視,亦說明香港這個橋樑角色會在未來繼續深化和推進。建基於上述的香港優勢,金管局會繼續為內地金融市場開放過程作出積極貢獻,把握內地市場機遇,包括(1)互聯互通/大灣區金融合作;(2)金融科技;(3)綠色金融。」

 香港會做好金融橋樑角色

 金管局指出,在推動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方面,內地經濟表現突出,加上人民幣資產在國際金融指數的佔比不斷增加(包括近期富時羅素將中國國債納入其旗艦指數),令國際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配置的信心和需求持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過去憑藉 「熟悉內地,連通國際」的優勢,在內地金融改革開放、人民幣走向國際的過程中,發揮連接內地和國際市場橋樑的角色。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研究主任方舟指出,中國三分之二對內和對外的直接投資,及大部分金融投資,都是通過香港進行。憑藉國際金融中心和背靠內地的獨有優勢,香港向來是通往內地的橋樑,並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是捕捉中國機遇的最理想地點。 金管局補充: 「香港一直是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本港的金融平台為各項跨境和離岸的人民幣交易提供支持。例如,香港近8000億元人民幣的離

 岸人民幣資金池為全球最大;香港處理的全球人民幣支付亦為全球最高(SWIFT數字顯示全球約七成的人民幣SWIFT支付通過香港進行)。此外,股票通與債券通交投蓬勃:股票通去年日均成交量按年上升超過一倍,今年以來交投繼續活躍;債券通日均成交量自2019年增長兩倍後,2020年再錄得82%增長。」

 港金融體系抵抗力強

 對於維護香港金融市場穩定方面,金管局發言人指出, 「在過去兩年,我們經歷了重重考驗,聯繫匯率和銀行體系都運作有序,銀行有條件為企業渡過難關作出支援,這些都說明穩健監管以及未雨綢繆,即在環境較平穩時建立緩衝的重要性。在加強我們金融體系抗逆力的同時,金管局亦致力提升香港金融平

 台的競爭力,把握各項市場發展的契機。」

 金管局表示,在疫情未除、地緣政治未見緩和、先進國家持續處於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環境下,全球經

 濟有待全面復蘇,全球和香港的金融市場仍受不確定因素籠罩。在應對極不明朗的環境下,金管局相信在行之有效的聯繫匯率制度、外匯儲備以及充裕緩衝的銀行體系下,足以維持香港的貨幣及金融穩定。

 自強不息面對新挑戰

 方舟坦言,香港金融業雖然發達,但經濟結構過於單一,由於大部分年輕人都湧入金融業,造成本地職

 業不夠多元,導致勞動人口結構跟產業經濟結構錯配等,這些問題都有待解決。不過,香港作為中國對外窗口,目前香港和內地不斷開拓新渠道,以加強互聯互通。範例包括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計劃(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計劃 (RQFII)、基金互認安排、滬港通、深港通及債券通。近期中美貿易科技對壘下,不少中概股自美國股市撤退,轉移回港 IPO,這些都代表資金對香港金融市場充滿信心。

 另外,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亦指出,本港金融服務業未來面臨來自兩方面挑戰,一方面,反全球化趨勢在全世界愈演愈烈,國際貿易和跨境資本流動近年開始不增反降,未來相當長時間可能會持續惡化。另一方面,新的數碼革命浪潮中,一個重要的經濟趨勢是去中介化。金融科技的蓬勃發展,如支付、轉帳、信用、信貸等等領域的電子化數碼化,理財和投資的人工智能化,無不是對傳統金融中介服務的衝擊,這些都是香港日後應進一步加強的地方。

 「十四五」 規劃涉港內容

 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

 全面準確貫徹 「一國兩制」 、 「港人治港」 ,高度自治的方針,堅持依法治港,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特別行政區社會大局穩定,堅決防範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

 支持香港鞏固提升競爭優勢

 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支持香港服務業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完善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內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機制。支持香港參與、助力國家全面開放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打造共建一帶一路功能平台。深化內地與香港經貿、科創合作關係,深化並擴大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深化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加強內地與香港各領域交流合作,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和生活居住的政策措施,加強憲法和基本法教育、國情教育,增強港澳同胞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支持港澳同各國各地區開展交流合作。

 港全球招才建國際創科中心

 「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特區政府創科局回覆本報查詢時指出, 「十四五」規劃綱要當中涉港內容首次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並把深港河套納入粵港澳四個重大合作平台之一(其他三個是深圳前海、廣州南沙和珠海橫琴),反映了中央對香港創科的重視,對香港創科發展是極大鼓舞。香港有幸參與其中,將繼續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並全力配合國家 「十四五」規劃的有關工作計劃。

 創科局提到,在 「外循環」方 面,匯聚國際科研人才是其中重要一環。香港作為國家最國際化的城市,可進一步強化在國際循環中的招才角色。今年 2 月初香港立法會已批准撥款,開展港深創科園第一批次發展和港深創科園公司的早期營運開支,預期港深創科園第一批次發展,可於2024至2027年間分階段落成。未來港深創科園全面發展後,將提供120萬平方米的總樓面面積,規模約為目前香港科學園的三倍,成為香港最大的創科平台。

 推進創科平台建設

 此外,港深創科園亦是特區政府推進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引擎。行政長官在2020年施政報告宣布,港深政府共同建設由深圳科創園區和港深創科園組成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實現 「一區兩園」。港深創科園毗鄰深圳科創園區,處於策略性位置,有助將香港堅實的科研實力與深圳強大的先進製造能力結合,組成涵蓋上、中、下游的增值鏈,發揮港深兩地優勢互補功用。

 創科局提供的資料顯示,近年香港在創科發展方面亦取得相當成果,包括孕育出 8 隻獨角獸企業、將本港初創企業的數目由2014年的約1100家增加至2020年的約3400家、將總融資額亦由2014年的約 12 億元上升7倍至2019年的約100億元,以及各項國際排名等。2020年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公布,與科技基礎建設有關的全球排名,香港由2019年的第十八位上升至第七位,與數位競爭力有關的全球排名則由2019年的第八位上升至第五位。

 另外,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上周四(22日)在廣州主持召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時,強調要認真落實中央賦予前海、橫琴和河套區的支持政策,規劃建設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建設要抓住 「擴區」和 「改革開放」兩個重點,要進一步擴展合作區發展空間,用好有關支持政策,促進深港開展深度合作;要扎實推進制度改革創新,推動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加快科技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區域治理模式,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要深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化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提升法律事務對外開放水準,更好參與國際合作。

 發揮東西文化匯萃優勢 打造中外文藝交流中心

 「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發揮東西文化匯萃的優勢,努力將香港發展為世界各地文化機構交流及合作的平台。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作為港府指定推動香港藝術發展的法定機構,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很高興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亦希望藝發局能作出貢獻,連同其他本港藝文機構,例如香港藝術節、政府直接資助的九大藝團、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影視娛樂博覽等,宣揚香港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令國際同行認識香港在亞太區文化藝術圈的重要性,吸引他們作文化交流,以香港為亞太藝術樞紐。

 在「十四五」規劃第十二章「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的綱領下,藝發局強調會秉持發展策略,令藝術文化走入社會的不同角落,豐富香港巿民的精神生活,鼓勵香港繼續發展文明社會。除了擴闊參與藝術的群眾,包括老弱、婦 女、少數族裔,藝發局亦不斷發展與學校及學生的互動合作,讓年輕人在學時期已認識藝術、尊重多方面知識,讓校園充滿創意和能量,為香港培養有見識、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下一代。

 新冠疫情期間,藝發局便積極開闢網上展演平台,予藝術工作者展示他們的藝術創作。2020 年 7月推出了 「Arts Go Digital 藝術數碼平台計劃」,鼓勵藝術活動由線下走到線上,疫情受控時甚或以線上線下混合模式展演,支持藝術家及藝團以科技發展數碼或虛擬的藝術內容,回應疫情下的社會需求,並探索與受眾互動的線上藝術內容,擴闊大眾對藝術的想像和參與。

[責任編輯:謝燁挺]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