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快車的轉向有時僅需幾年。2003年,張軍輝離開廣東惠州,舉家搬到香港,他以為自己的生意會迅速鋪開,以香港為跳板,幾年後一家人就可以考慮搬到歐洲或者美國,開啟一段新生活——一個典型的「歐美夢」。
但在2008年,時代列車卻突然轉了個彎:張軍輝退租了在香港的辦公室,帶着業務回到惠州,重新尋找機會。
他的妻子是香港人,當年一家人離開惠州,妻子是堅定的支持者;5年後,張軍輝要回來,妻子也贊同丈夫的決定,他說:「時代變了。」
離開惠州時,張軍輝正是而立之年。此前,他是位貿易「掮客」,將大陸廉價的商品賣到香港以及歐美等地,賺些差價。
當年,惠州的發展還有許多不足,張軍輝不怎麼費力就能列出許多:比如出口退稅慢,往往需要等待半年以上;物流效率低,成本卻比深圳、東莞等地高出許多;甚至開辦企業都阻礙重重——辦理一張營業執照要等待月余……
張軍輝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選擇去香港,自己是「毫不猶豫」的。和當時的惠州相比,香港「幾乎都是優勢」。
要理解香港在全球經濟體系中扮演的角色,有人說,最好的方法是把它看成一個變壓器,連接着兩個不同電壓的電路——過去幾十年,在中國逐漸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進程中,香港巧妙地發揮了連接中國和世界的作用。
那是一片熱土,張軍輝來到這裏後,國際型大都市的面貌帶給他的衝擊巨大。剛開始時,走在高樓林立的路上,他能「興奮很久」,餐廳里到處都能聽到「寸土寸金」的故事,港口來往不息的貨船彰顯著貿易的繁榮,「感覺眼界都不一樣了」。
可是,這樣的興奮並沒有持續太久,柴米油鹽的日子終歸佔據了現實的絕大部分時間。
他要租辦公室,40平方米左右的場地月租金要近兩萬港幣,想藉助國際貿易港的優勢多開拓些業務,但業務量卻並沒有太大的提升,而且人工成本居高不下。他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有必要花這麼高的成本在香港設立一個辦公室嗎?」
除了生意上的挫折,生活上的不舒適感更重,衣食住行的成本迅速提升。張軍輝說,不久後他就發現,香港其實有兩個,一個在高樓大廈里,一個散落在高樓大廈的縫隙里,「落差很大」。
就如奔赴香港一樣,作出返回惠州的決定只花了張軍輝一家很短的時間。多年後談起這事,他有些後悔,後悔的不是回來本身,而是回來遲了。
張軍輝離開惠州那年,中國經濟掀起了新一輪增長高潮。從2003年開始,中國的GDP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這樣的速度也不曾受到很大影響,9.7%的增長率仍領先全球主要經濟體。
「經濟的飛速發展真是超出我的想像。」家鄉惠州變得不那麼熟悉,張軍輝說,一段時間不注意,就會發現城市這邊多了一條新路,那邊又多了幾棟新大樓。
回來前,他曾算過一筆賬:在惠州租1平方米的廠房只需要8元,工人的平均工資大概在1000元/月。他最關心的物流體系,在短短5年裏,效率提升了數倍,成本同步降低了不少。
2008年,隨着國家越來越重視環保問題,張軍輝投資了世祥(惠州)塑料製品有限公司,開始深耕塑料製品行業。他已不再滿足僅充當一名貿易「掮客」,「我們看好內地的未來,14億人口的大市場,不管你做任何項目,我覺得它的前景都是廣闊的」。
這些年,張軍輝的生意越做越大,對內地發展機會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台讓他感慨不已:一切都在飛速向前。
他說,政府現在對他們幾乎是「保姆式」服務,各種問題都能得到很好的溝通解決,服務也越來越完善。一個可以佐證的事實是,過去需要等待月余才能拿到的營業執照,現在只需要一天。
大灣區的紅利開始不斷釋放。為了吸引港澳青年來內地就業創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便利措施,比如2018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取消一批行政許可等事項的決定》,台港澳人員在內地就業不需再辦就業許可證。廣東持續推進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體系和各類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在政策、服務、環境等多方面發力,只為「留住人才」。
張軍輝觀察到,在惠州,他周邊的企業都在加速擴產,新的項目也在不斷落地。前段時間,一位在香港做了20年保險業務的朋友和他聊天,希望他能多給自己介紹些內地客戶,「以前他們都覺得香港是優於內地的,現在兩邊都非常看好內地市場」。
少數人的選擇最終成了多數。這位創業者如今經常參加政府組織的業務交流活動,讓他高興的是,身邊港籍創業者越來越多。他說,政府給了這麼大的平台,「這時代快車一定要趕上」。(張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