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大未來】年接診港澳居民逾10萬,這家醫院實現了香港醫生拎包來執業

2021-04-21 20:36
來源:南方都市報

 4月20日上午,香港居民張女士在病房裏進行着手術前的準備運動。第二天,她需要接受一次雙側甲狀腺結節清除手術。作為上世紀80年代就來到廣州辦廠的港商,她見證了三十多年來羊城的變遷、發展。也因四次生病,住進了同一家醫院——廣東祈福醫院,體會到了廣州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與發展。

 等待手術前的香港商人張女士,在廣州投資興業30多年,她表示,越來越多的在穗香港同胞有了在穗就醫的需求。

 「這裏的醫療價格是香港私立醫院的1/5,還可以和香港、國外的保險公司無縫銜接,我在這裏的住院費用都能得到全部報銷。更為關鍵的是,在這裏同樣能很好地治療疾病。」

 幾乎同一時間,年過七旬的香港居民黃阿姨,熟練運用手機預約、繳費、拿藥,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裏,就完成了整個診療流程。「在香港,無論公立、私立醫院,即便預約了,不等上幾個小時,是很難看上病的。我試過因為白內障,(在公立醫院)花了一年時間預約等號,又讓花兩年時間排期手術。而在祈福醫院,這個病當天就能出院。」

 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融合,讓類似張女士、黃阿姨這樣的香港居民長期居住廣州,見證羊城發展的同時,也享受著城市發展帶來的便利。其中就包括基本公共服務的就醫、健康管理上的便利。

 「以往我們年度服務香港、澳門籍灣區居民約10萬餘人次,即便有疫情的影響,我們服務港澳居民的數量也不少。」廣東祈福醫院副院長張濤表示,19日晚,廣州市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黃光烈在出席活動時特別提到了廣州通過不斷優化審批服務,實現了港澳醫生拎包就能來穗執業。「在我們醫院,真正體會到了這樣的優勢與便利,香港醫生真的實現了拎個小包朝九晚五的在廣州為患者服務。」

 香港醫生來穗執業

 從特批需要近半年,到一周之內全搞定

 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在大健康領域的深入融合,廣東祈福醫院即是探索者、參與者,也是見證者。2005年,當醫院創立者彭磷基博士通過香港醫管局和廣東、廣州衛生行政部門的合作,一次性引進13名香港醫生來穗執業時。儘管兩地衛生行政部門都給予了通力的支持,一切都是特批渠道。可這13名港醫從提出申請,到最後成功實現,花去了近半年的時間。各種各樣的程序必不可少,而且需要窗口遞交紙質材料。

 「到了2020年,也就是疫情期間,我們再次提出申請為16名腫瘤、婦科、內科、兒科、康復科香港醫生來院執業。廣州相關的審批流程已經簡化到了不要一周時間,而且幾乎全部是網上辦理。」張濤表示,若不是因為疫情因素的干擾,這些流程性的東西在廣州、廣東這邊將更為迅捷

 大灣區帶來的超過效率和超快速度的行政審批,只是灣區大健康體系中的一個環節。「黃光烈書記說港澳醫生能夠拎包來穗執業,這在我們醫院是真實存在的故事。」

 該院早期引進的一名香港口腔科專家,若干年前來廣州執業時,出診1天時間,實際上是要帶着行李箱來廣州至少待上兩天兩晚的。因為他需要提前一天抵達醫院,住一晚,次日出診一天,下班時稍有耽擱當天就回不去香港,又得再住一天。

 可現在,穗港之間的溝通交流,早就不再是穗港大巴,有了穗港之間的城際直通車,有了穗港之間的水上輪渡。這位醫生在每個出診日來穗執業時,帶個小包當天即可往返。「穗港間往返便捷性加強,他(口腔科醫生)是最為直觀的體驗者。」

 正是得益於16年前,彭磷基博士主導的首批次香港醫生來穗執業,給醫院帶來了更為完善的和國際接軌的診療流程規範、院感控制和醫、護、藥管理模式,也直接把香港醫療體系的運作及管理模式帶到了廣州。也就是從那個時間段開始,文前提及的港商張女士開始習慣了在這家醫院體檢,享受醫療服務。「價格幾乎是香港私立醫院的1/5,關鍵是同樣能治好病,而且服務更細緻、更周到。」

 張濤表示,2013年,醫院成為國內第一個通過國際JCI標準體系認證的醫療機構後,越來越多的國際保險機構開始認可這裏的醫療服務。截至目前,已有40家左右的國際保險公司,認可這裏出具的醫學報告,並願意為參保的港澳居民買單,再加上日趨便利的交通和整個大灣區一體化的構建。祈福醫院服務港澳居民的數量也開始節節攀升。

 「即便是在疫情期間,通過網上諮詢與醫生、藥房之間的互動,我們醫院為港澳病人服務的人次數都有近萬人次。」

 中西醫並重與結合成了服務特色

 在張濤看來,以祈福醫院為代表的廣州醫院能夠吸引香港、澳門患者的另一大因素是在於廣州的醫療服務,往往堅持中西醫結合。大灣區居民同處於嶺南文化區域,居民們對於中醫藥、對於食藥同源的認識是普遍的。也正是因為這樣,傳承了數千年的中醫藥,在粵港澳都有着極好的群眾基礎。

 JCI國際認可後,國際保險公司也會加強對這醫院診療流程的認可,有了保險支持,更多的港澳灣區居民就更有來穗治療的動力。

 「在香港,中西醫之間涇渭分明,比如對腫瘤病人的治療,香港西醫能做的並不多,除了手術、放化療,幾乎沒有其他手段。但在廣州不一樣,即便是綜合醫院的西醫醫生,他都會給予中醫藥調理方面的建議,患者是能夠從中獲益的。」

 祈福醫院對每年的港澳患者進行過初步的梳理,50%-60%的患者在這裏接受了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案,如果加上針灸等中醫適宜技術的應用,70%的灣區患者接受過傳統中醫藥提供的診療服務

 而在建設灣區大健康戰略中,中醫藥的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凸顯。廣州市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黃光烈在19日晚的「大灣區、大未來」健康板塊論壇環節就明確表示,未來將大力推動大灣區中醫藥領域合作。推進廣州高校、企業、醫療和科研機構與大灣區各城市的科技創新合作項目,廣東省中醫院和澳門大學等單位共建「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創新中心」,搭建開放共享中醫藥免疫研究平台,已成功取得授權專利2個、聯合發表SCI論文23篇,並進一步深化合作聯合申報中醫藥領域的粵港澳聯合實驗室。

 中西醫結合的優勢,疊加廣州在整個大灣區得天獨厚的醫療中心城市優勢(獨佔九所全國百強醫院和一大批國家級的優勢學科)。以及政策層面越來越開放、簡便,廣州肯定會吸引更多的香港醫師、技師、護師來穗執業。而療效、服務再加上遠遠低廉的價格,港澳居民肯定會用腳投票來選擇他們的就醫地點。

 「我們的執業港醫中,就有明確希望來廣州參加職稱評定的專科醫生。只是由於他們傳統的英式醫學教育和繁、簡體字之間的差異,這位港醫的學習曲線會比較漫長而已。」

 

 香港特區居民黃阿姨目前已經能熟練使用廣州醫療體系的信息化系統來進行預約、就診、繳費、拿藥。一整套醫療預約服務體系走下來,就診不用1小時。

 用藥習慣成港澳醫生羊城執業的主要瓶頸

 但「港澳藥械通」快來了

 「我在穗港兩地都看過醫生,我不能說兩邊的醫生誰更強,誰更差。但在香港,有他的優勢,那就是可選擇的最新藥物會更多。」年過七旬的黃阿姨對於穗港兩地的醫療差異,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而這也正是困擾香港、澳門醫生在大灣區內自由執業的一個因素。

 張濤告訴記者,在廣東祈福醫院的第一代港醫前來手術時,由於缺乏某一種他在香港常用的藥物(當時國家並未對該藥品批准上市),醫院派出了一名藥師,拿著數種和該藥品療效相近的藥物供其選擇。「最後,手術依然完成了,可在這名專家看來,治療效果受到了影響。」

 

 「港澳藥械通」在完成港大深圳醫院的試點後,即將在灣區城市全面推開。而這也將緩解港醫來穗或在灣區內執業的最後一道掣肘。

 但港醫來穗執業用不上港藥的問題也在逐漸破題。「當初海南博鰲設立國家級試點時,我們就看到了希望。但博鰲的模式是要等病人來了,才能確定引進什麼藥物、器械,再逐層報批直至採購引進等諸多環節,這對於生命醫學而言,其實是有制約的。畢竟,來的是什麼病人?是無法提前預知的。」

 隨着大灣區建設的穩步推進,經過國家批准,在大灣區範圍內,有了比博鰲版更進一步的「港澳藥械通」政策,即在我國暫未批准上市的藥物、器械的進口綠色通道

 「我們一直在關注港大深圳醫院的前期試點工作,並在向衛生行政部門積極申報成為廣州市的試點醫院」,張濤透露,在與即將引進的香港執業醫生進行溝通時,醫院已經特別要求各專科醫生留意那些香港已上市應用一年以上,療效確切的藥物。「我們醫院已具有開展藥物臨床試驗資質,如果將來廣州選擇我院進行大灣區藥械通的試點醫院,我們已經有了清晰的管控預案。」

 在不遠的未來,在羊城廣州,由港澳醫生開出療效確切的港澳業已上市的進口藥物處方,讓大灣區居民從中更為直接的獲益,並不會太遙遠。

[責任編輯:朱劍明]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