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丁堡大學公共衛生教授Devi Sridhar當地時間周三在英國《衛報》發表的評論文章指出,無論下一次大流行病何時到來,各國必須從長遠角度考慮其應對能力。關鍵之一是通過政府間合作,建立強大的應對系統。在過去的一年裏,部分國家已經建立了許多應對未來大流行病所需的體系,如強大的檢測能力及疫苗研發等等。但在全球範圍內還需要做更多工作,以確保真正做好準備。
全球化為疾病傳播創造機會 應投資全球病毒監測網絡
國際旅行和貿易將各國聯繫在一起,為疾病的傳播創造了新的機會。這就是為什麼需要通過全球監測來識別疾病風險。就像擁有氣象服務一樣,各國政府應該投資於全球病毒監測網絡,以追蹤值得關注的新病原體,並識別和減輕動物病毒傳播給人類的風險。
不光是新的病原體值得關切,病毒變種的問題也十分嚴峻。這就是為什麼各國必須擁有測序設施,以檢測和追蹤新菌株,並評估是否需要加強注射疫苗。政府應該投入基礎設施以便能夠快速識別新病毒並進行測序。世界銀行在為各國提供資金支援方面可以發揮特別關鍵的作用,而世界衛生組織應提供技術援助,以建立這些檢測疫情的核心能力。
疫苗生產及交付與疫苗研發同樣重要
另一個關鍵投資領域將是疫苗開發。雖然新冠疫苗的開發和生產速度非常快,但下一次需要更快,以避免重蹈新冠疫情的慘劇。此外,開發疫苗只是這場戰役的一半。最近關於阿斯利康疫苗的供應問題產生了巨大爭議與分歧。各國還需要認真思考其生產能力,並與其他國家政府協調,以創建區域中心,實現疫苗的大規模生產和交付。
抗疫原則不光適用於新病毒 也適用於已知病毒
新冠疫情帶來的經驗教訓不光可使得人類為下一次災難做好準備,也能讓人們在已知疾病中做得更好。每年冬季都會發生流感,估計每年在全世界造成65萬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幼兒、孕婦和老年人。各國政府主要關注的是通過建設足夠的醫院來緩解流感的爆發,以確保人們能夠獲得醫療服務,而不是在部署通用流感疫苗的同時抑制病毒的傳播。很多國家低估了流感的危險程度,應考慮將新冠疫情應對措施用以提升流感防控。
文章最後強調,科學研究從未像此刻這般重要,各國應加大科研投資,才能真正未雨綢繆,為將來的風險做好準備。(編譯:徐浩 圖源: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