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議員被中方制裁後 揚言拿這個要挾中國?

2021-03-24 09:54
來源:香港商報

 歐盟、英國、加拿大22日分別以所謂新疆人權問題為藉口宣布對有關個人及實體實施單邊制裁。同日,美國宣布制裁中方2名新疆政府官員,聲稱是對歐、英、加制裁措施的補充。美、英、加三國外長發表聯合聲明,向中方施壓。

 中方22日亦宣布,因嚴重損害中方主權和利益、惡意傳播謊言和虛假信息,中方決定對歐洲議會議員彼蒂科菲爾、德國學者鄭國恩等10名人員和4個實體實施制裁。

 被中方制裁的10名人員和4個實體包括:歐洲議會議員彼蒂科菲爾、蓋勒、格魯克斯曼、庫楚克、萊克斯曼,荷蘭議會議員舍爾茨瑪,比利時議會議員科格拉蒂,立陶宛議會議員薩卡利埃內,德國學者鄭國恩,瑞典學者葉必揚,歐盟理事會政治與安全委員會,歐洲議會人權分委會,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丹麥民主聯盟基金會。相關人員及其家屬被禁止入境中國內地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他們及其關聯企業、機構也已被限制同中國進行往來。

 中歐關係經歷了一場「地震」。

 被列在中方制裁名單首位的德國籍歐洲議會議員彼蒂科菲爾(Reinhard Bütikofer)今日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更出聲威脅:歐洲議會將會回擊,「沒有我們歐洲議會的批准,歐中之間就不會簽署什麼協議。」

 

 德國之聲指,彼蒂科菲爾此處明顯指向12月底,歐中雙方宣布「完成談判」的歐中投資協議,該協議尚未正式簽署;按照原先計劃,該協議力爭在2022年法國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予以簽署並交歐洲議會批准通過。

 中國反應過激了?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3日在例行記者會表示,「歐方不能指望一方面講合作,一方面搞制裁,損害中國的利益,這沒有道理,也根本行不通」。

 對歐盟的單邊制裁進行針鋒相對的回應,從中方角度來看,這樣的反擊無疑是公平的。

 但歐美似乎不這樣想。對於中方的回擊,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博雷爾(Josep Borrell)表示:「不可接受。」

 

 美媒Politico22日發表的一篇文章則稱,「中方幾乎立即發起反擊的舉動,令人震驚」。

 理由是,歐盟周一公布的制裁名單是經過「精心調整」的及「克制的」,針對的是四名在新疆的中國官員和該地區的公安局。而中方的反制措施則直接針對議會及歐洲「頂尖學者」智囊團。

 該報道甚至形容,「相比於美國對中方的『制裁』,歐盟採取的『對抗』中方的舉動要少得多」。美媒CNN則認為,歐盟對中方的制裁只是「做做樣子」,而中方的反制措施,無疑是一記重拳。

 也有媒體注意到,中方發布的制裁的名單里,包括了歐盟理事會政治與安全委員會,該委員會是由27個成員國的大使組成的,目前尚不清楚各國大使是否收到制裁影響。

 中歐投資協議 誰更耽誤不起?

 3月23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響應記者「歐盟涉疆制裁是否影響中歐全面投資貿易協議」的問題時,華春瑩表示,中方致力於發展中歐關係,我們主張合作,反對對抗,同時我們維護自身正當利益的決心和意志是堅定的。歐方應該反躬自省,停止對抗,用實際行動維護中歐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

 

 早在2月4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峰就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希望中歐雙方共同努力,推動協議早日簽署,為雙方企業營造更加開放、公平、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至於中歐投資協議最快將在何時落地生效,會否遇到一些阻礙?全球化智庫(CCG)特邀高級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所所長崔洪建早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協議落地主要看歐洲方面,預計在2022年上半年,即法國輪值歐盟主席國的時候能夠告一段落,「這可能是一個比較現實同時也是比較理想的預期」。他強調,2020年完成投資協議談判,德國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發揮了很大作用。不排除德法兩國之間有協調,以克服一些障礙,尤其是來自歐洲議會的一些所謂的「反對」。

 崔洪建表示,歐洲的民意環境比較分裂,一派比較務實,認為投資協議首先要解決的是投資領域的問題,不能賦予協議太多意義,不能指望協議能解決所有問題和分歧。目前,「務實派」還是主流,代表了絕大多數歐洲工商界的利益,以及歐洲民眾的利益。他說,加強與中國的投資和貿易合作,從根本上有利於歐洲的民生。崔洪建同時指出,另一派則想將投資協議落地的程序與其他方面掛鈎,以此為籌碼向中方繼續施壓。「這一派其實不是主流,但是符合西方傳媒的習慣,聲音比較大。」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向記者表示,協議落地生效的時間確實難以預料,在法律文本審核、翻譯上可能就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更重要的是歐盟的情況比較複雜,還需要歐洲議會和歐洲理事會兩個機構的批准。歐盟理事會代表各個成員國,情況相對較好;歐洲議會的批准可能會比較困難。屠新泉強調,中歐投資協議對歐盟來說非常重要,中國是目前主要經濟體中唯一持續上漲的國家,而在美國之前與中國達成協議,亦是體現歐盟國際地位的重要成果。

 崔洪建直言,歐洲現在的經濟狀況不容耽誤,如果歐方批准協議的程序拖延時間過長,中歐之間的很多合作就會失去機遇。如果協議最後卡在某個歐盟機構,比如歐洲議會,歐盟作為一個整體就必須考慮,這對其國際地位及公信力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歐洲研究所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助理教授Robert Basedow今日(23日)撰文表達了另一種看法,他指,相比於中歐投資協可能帶來的經濟利益,其價值可能主要是政治性的。歐盟想傳達的態度是,歐盟和中國願意在全球經濟中進行合作,美國應該更好地真誠地回到談判桌-特別是在世貿組織中。他表示,中歐投資協對中方的吸引力很可能也源於這一信息。

 英國《金融時報》在本月11日發布的一篇報道中提到,歐盟認為歐中投資協議是一項突破,「將給歐洲企業帶來巨大的推動力」,並使它們與競爭對手美國處於平等的競爭環境中。報道指,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是該協議的支持者。報道指,12月下旬,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和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等歐洲最高領導人先後與中國達成協議,希望這會讓汽車製造商等歐盟在華主要投資者的日子好過一些。

[責任編輯:岳昕]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