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一直對廣東著墨頗多,今年也不例外,比如,粵港澳大灣區被再次點名。
此外,從數字政府建設到為市場主體減稅降費,從建設高標準的市場體系到建設國際科創中心,從辦好進博會、廣交會、服貿會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在過去一年的發展成就和2021年、「十四五」主要目標任務中,多處都與廣東息息相關。
廣東也正通過這些關鍵領域的發力,不斷為全國提供更多的「廣東經驗」。
來看看報告有哪幾處,與廣東高度關聯。
1.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報告內容:「扎實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
解讀:這已是「粵港澳大灣區」連續第5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到2018年將粵港澳大灣區納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2019年要求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促進規則銜接,推動生產要素流動和人員往來便利化,再到2020年、2021年繼續提及,粵港澳大灣區成為近年來政府工作報告「念念不忘」的高頻詞。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容出現在「十四五」時期的發展目標中,並被納入「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要點中。
就在今年全國兩會前夕,恰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2周年,廣東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動作頻頻。
2月3日,廣東省進一步深化粵港合作若干措施發布,從疫情聯防聯控到社會民生合作,件件呼應民生關切。
2月19日到21日,「粵大灣區」1號文到4號文連發,從南沙新區國際化人才特區到順德粵港澳協同發展合作區,創新動作頻頻令人振奮。
政府工作報告還強調,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
從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的穿隧跨海,到法律服務、金融、醫療、建築等領域的規則對接,粵港澳大灣區依託香港、澳門作為自由開放經濟體和廣東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的優勢,正在加速邁向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2.廣交會
報告內容:「辦好進博會、廣交會、服貿會等重大展會」。
解讀:作為中國外貿的晴雨表,廣交會是支撐我國外貿發展的重要力量。從創辦至今,廣交會共吸引了2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0多萬採購商參會,累計出口成交額超1.4萬億美元。據不完全統計,近2.6萬家參展企業的年出口額約佔全國出口總額的13%,佔一般貿易出口的24%。
去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廣交會審時度勢,及時調整辦展方式,首次完全搬上「雲」端,成為特殊之年觀察中國外貿新動向的獨特窗口。
目前,廣交會展館四期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擴建完成後,展館總面積將達到世界領先,並進一步加強廣州會展業和會展城市地位。
3.註冊制改革
報告內容:「穩步推進註冊制改革,完善常態化退市機制,加強債券市場建設,更好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拓展市場主體融資渠道」。
解讀:在這方面,廣東同樣走在全國前面。去年8月,伴隨着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大廳的清脆鐘響,首批創業板註冊制18家企業開市交易,標誌着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的全面落地,中國資本市場邁入改革新時代,為結構轉型中的中國經濟裝上騰飛引擎。
4.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報告內容:「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增強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帶動作用」。
解讀:粵港澳大灣區正是肩負著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區域之一,在「十三五」期間成果豐碩。
其中,廣東的研發經費支出從1800億元增加到3200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從2.4%提高到2.9%,區域創新綜合能力躍居全國第一。2020年新建1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36家省重點實驗室,新設立7家高水平創新研究院。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廣東應充分發揮在產業創新方面的優勢,打造面向未來的世界一流創新鏈,在營造高水準的高質量發展環境上為全國乃至全球走出一條新路。
5.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
報告內容:「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全面完善產權制度,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堅決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解讀:在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航道上,廣東所在的粵港澳大灣區正走在前面。
日前發布的《廣東省進一步推動競爭政策在粵港澳大灣區先行落地的實施方案》,一方面對政府與市場、創新與競爭秩序等重大關係,提出更加明確的表述和舉措;另一方面既強調打破傳統領域、行業壟斷,也明確強化互聯網市場和平台經濟的反壟斷;同時,凸顯大灣區特色,強調對港澳經驗的借鑑,明確港澳在執法會商等方面的參與。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和靈魂。先行一步的粵港澳大灣區,要保證競爭持續帶來經濟效益的提升,就需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也只有在這樣市場環境下發展起來的企業,才能承擔起追趕乃至引領下一波經濟變革浪潮的使命。
6.數字政府建設
報告內容:「加強數字政府建設,建立健全政務數據共享協調機制」。
此前,廣東上線「粵政易」平台,與「粵省事」「粵康碼」互聯互通。
解讀:作為在全國率先開展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的省份,廣東不久前成立全國首個數字政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其由40名具有影響力、代表性的專家組成,專業涵蓋了社會治理、數據要素、法規標準、網絡安全等諸多領域。匯聚各方資源,推動數字政府標準化,以此為全國輸出更多經驗。
7.強大引力場
報告內容:「依託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解讀:經濟體量越大對經濟要素的引力會越大。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有着龐大的消費市場和雄厚的產業基礎。
在此基礎上,廣東一方面打造更優的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讓吸引的要素資源形成更高質量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另一方面,着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中高端經濟要素加速集聚。
就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廣東迎來首批經濟「種子」落戶:37家跨國企業組團來粵簽約,帶來超3000億元的投資,項目匯聚全球最先進技術,行業涵蓋綠色石化、新一代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前沿新材料等廣東戰略性產業集群,為未來5年廣東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