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文明江西觀察】踐行生態文明 打造美麗國土——江西構建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大格局

2021-03-06 09:05
來源:香港商報網

 在美麗中國的概念下,隨着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已經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之一。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就是要構建國土生態安全格局。

 江西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為主線,多措並舉,大力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探索了不少有益的經驗做法,湧現出一批具有標杆意義的生態工程,助推越來越多的地方實現了「兩山」轉化,成為「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現實詮釋。

 因地施策 探索先行先試樣板

 江西是礦產資源大省,礦業經濟為江西省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支撐,礦山開採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歷史遺留生態問題,礦山生態修復和保護任務繁重,責任重大。在發展綠色礦業大潮的推動下,一些地方開展了廢棄礦山修復探索實踐,然而生態修復耗資巨大,地方財力有限,資金瓶頸往往會成為攔路虎。興國縣的市場化模式,探索了一條新路子。

 根據興國縣全域廢棄礦山調查數據結果顯示,全縣廢棄礦山及其他廢棄土地共56處,裸露面積約3700畝,主要是由於礦山開採、盜採亂挖、水土流失、災毀及山體滑坡導致的生態環境破壞等,創面大、覆蓋廣,給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威脅。興國縣要推進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工程量大,施工難度高,並且要破解約1.7億元的資金需求難題。

 江西省自然資源廳辦公室於2020年2月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全省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並於2020年推出《江西省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實施辦法》。興國縣抓住政策契機,先行先試,主動與江西省煤田地質局普查綜合大隊簽訂了《興國縣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合作協議》,採取以「政府主導、社會力量投資建設、資金封閉運行、收益比例分成」的市場化模式推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按照「1+N」的模式推進項目立項實施,變廢為寶,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

 興國縣東村鄉小洞村廢棄礦山生態修複試點治理前後對比(治理前)

 興國縣東村鄉小洞村廢棄礦山生態修複試點治理前後對比(治理後)

 興國縣計劃用三年時間,到2022年底全面完成全縣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工作。通過生態修復,能帶來巨大的綜合效益。不僅可以修復約3700畝閑置廢棄礦山的生態功能,輻射治理沿線流域面積超過8000畝的綜合生態,系統重塑小環境、小流域體系。由此還可產生約1140畝新增耕地指標、1280畝林地指標,提供了寶貴的用地資源,在上級政策支持下,生態產品價值庫相關指標在省域內優先交易,資源轉化利用政策效益顯著。同時,可實現56座廢棄礦山連片治理,修復後可治理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廢棄礦山地災危害面積約3100畝,消除對涉及的18個鄉(鎮)55個村約1400戶周邊群眾生產生活的不利影響,彌補了長久以來的環境歷史欠賬,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約1.7億元資金由社會資本全額投入,節約了財政資金,修復完成後預計產生的建設規模節餘指標有廣泛的需求,經濟效益顯著。

 讓昔日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重塑為綠水青山,重新煥發出生機與力量!興國的生態保護修復走出了自己因地施策、特色鮮明的模式。他們的成功案例表明,只有注重資源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等多重效益的結合統一,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2020年11月,江西省自然資源廳將興國縣、永新縣、橫峰縣納入全省生態修複試點縣,先行先試,鼓勵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生態修復的相關激勵政策,支持試點縣採用「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多資本融合」的模式,探索生態修復、產業發展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一體規劃、一體實施、一體見效」。

 綜合治理 做好全域修復文章

 在江西省自然資源廳生態修復處處長賴亮光看來,江西開展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最突出的經驗模式就是綜合治理。現在的生態修復,不再是傳統的填坑復綠「縫縫補補」,而是在「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全新理念下,系統地進行修復治理。在實際的工作統籌中,要如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賴亮光表示,「以水為紐帶,是一個破題點」。江西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長江流域承東啟西的關鍵節點之一。江西省自然資源廳重點部署了「五河一湖一江」沿岸的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建設過程中一體化推進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為此,以水為突破點,做好水的上中下游整個流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實現「一湖清水、萬山翠綠」的目標。上下游流域治理,就是一個系統綜合治理工程,不是各自為戰,而是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生態修復工程布局,形成合力攻堅的良好態勢。建立試點,就是為了先行先試,形成可示範、可複製、可推廣的範例,為此,江西也積極推進三項試點,推進重點生態修復項目落地見效。

 德興銅礦桃花塢礦區治理前後對比(治理前)

 德興銅礦桃花塢礦區治理前後對比(治理後)

 一是指導推進贛州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探索生態保護修復新模式。2017年,贛州市南方丘陵山地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列為全國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並獲中央基礎獎補資金20億元。試點項目涉及中央基礎獎補資金支持項目28個,總投資77.88億元。截至2020年11月底,已完工27個,剩餘1個項目生態修復工程基本完成。通過綜合治理,贛州水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優良,超額完成廢棄礦山治理及崩崗治理,實現了林相結構明顯優化,災毀和溝坡丘壑土地得到整治修復,財政部試點中期績效評價結果為「優」。

 二是統籌實施省級山水項目試點,構建生命共同體協調發展新格局。南昌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導向,圍繞「濱湖都市」的發展定位,着力打造以「水都」、「綠谷」和「藍帶」為核心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示範區,有力有序有效推進「水都」「綠谷」「藍帶」項目建設建設,重點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林業生態建設、濕地保護修復、現代農業開發、生態旅遊示範五大類工程,建設項目124個,計劃2022年完成建設。吉安市大力推動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試驗區建設,重點在泰和縣千煙洲部署生態保護工程、全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綠色產業升級工程、生態文明理念培育工程四大類工程項目共計20個項目建設,預期總投資3億元。截至目前已啟動15個項目建設,完成投資0.6億元。撫州市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市建設,圍繞生態環保與修復、防洪疏浚、水資源保護、水資源利用配置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實施了撫河流域生態保護及綜合治理工程,探索出一條河流綜合治理融合綠色發展之路。撫州實施撫河流域生態保護及綜合治理一期工程(PPP項目),二期、三期工程,項目總計77個,總投資112.03億元,已開工72個(含基本完工41個),累計完成投資79.40億元,在環境治理、生態修復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是積極申報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拓展鄉村振興新路徑。根據自然資源部《關於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19﹞194號)精神,全省有20個鄉鎮納入國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名單。以科學合理規劃為前提,以鄉鎮為基本實施單元,整體推進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和鄉村生態保護修復,促進耕地保護和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創新機制 交上「大生態」答卷

 據介紹,江西省自然資源廳立足省情,構建高品質國土空間格局,以國土空間全域綜合整治為抓手,進行系統謀劃,實施重大工程,落實修復任務,加強上下工作融合、各方力量聚合,帶動了地方及企業投入到生態保護修復的事業中來,探索新路徑、新機制、新技術,在內涵內容、政策舉措等方面進行拓展創新,加快綠色生態修復步伐,體現了江西特色。

 江西省蓮花縣南嶺鄉通過優化鄉村用地布局,推進農業發展帶動農旅、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創新生態修復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研究制定了《江西省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實施辦法》,細化出台了《江西省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實施指南(試行)》,充分發揮政策的撬動作用,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礦山生態修復。據最新統計,全省有11個縣區開展市場化投入礦山生態修復,有5個縣區政府與市場化主體簽訂修復協議,擬投入20億元,修復治理面積3.6萬畝。積極拓展綠色金融融資平台,與國家開發銀行江西省分行簽訂了《生態修復框架協議》,由國家開發銀行江西省分行提供約200億元金融信貸資金,支持礦山生態修復、國土綜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保護修復等領域項目實施。

 創新生態修複制度建設,啟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技術標準探索研究,着力增強生態修復工程技術的針對性、系統性、長效性。創新持證礦山生態修複制度,聯合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印發《江西省礦山生態修復基金管理辦法》,將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和土地復墾費合二為一,整合為礦山生態修復基金,有效降低了企業負擔,促進了持證礦山「邊開採,邊修復」。

 創新生態修復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通過生態修復、系統治理和綜合開發,恢復自然生態系統的功能,增加生態產品的供給,並利用優化國土空間布局、調整土地用途等政策措施發展接續產業,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提升和價值「外溢」。比如,贛州定南、安遠、大余等縣探索的「生態修復+產業發展」模式,萍鄉蘆溪探索的「生態修復+脫貧攻堅」模式,萍鄉市安源區探索的「生態修復+旅遊經濟」模式,以及景德鎮和新余市探索的「生態修復+生態公園」模式等。

 2021年初,江西省召開全省礦山生態環境問題大排查大整治專項行動工作部署會。江西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張聖澤在會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是黨中央強調的「國之大者」,作為生態大省和礦產資源大省,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更大的決心、更有力的舉措抓好、抓實礦山生態環境問題的排查整治工作,切實保護好江西的綠水青山,以更高標準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展望十四五,江西省的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事業前景光明,打造綠色礦山,不留歷史「欠賬」,實現「一湖清水,萬山翠綠」,堅決守護綠水青山,厚植綠色發展底色。生態已不僅僅是一個自然背景,也是一種生產力,將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激活生態生產力,還自然以和諧,給大地以生機,在「大生態」時代,江西一定會交出一份圓滿的答卷!(郭美勤 黄颖)

    頂圖:九江廬山市海會鎮大排嶺礦區生態修復

[責任編輯:黃鶯]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