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書畫雙修 各各不同

2021-01-15 18:09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國畫與書法均為中華傳統文化,古時不少文人雅士皆是書畫雙修,以水墨呈現自己意向或心境,在國畫上輔以書法題字。不過,現時更多見書者或畫者,卻越來越少見兩者兼修之士。黎家駒是香港少有書畫兼擅的藝術家,他在傳統基礎上創新,自創書體,其蝦畫則得齊白石之精髓,書與畫皆見大家風範。

黎家駒巨幅畫作《百蝦共舞》局部。

黎家駒直言,自學蝦畫逾30年,繪畫時蝦的顏色控制是難點之一。

 1941年出生的黎家駒自8歲起學習字畫,師從上海中國畫院畫師袁松年,學字畫至今逾70年,寫得一手具美感的書法,畫得一手靈動的國畫。上世紀70至90年代,曾多次代表香港旅遊協會,前往日本、美國、加拿大、澳洲、英國、法國等地進行巡迴書法表演。黎家駒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從1976年開始,我向不同國家及地區的人展示書法。當時我將外國人的名字轉為中文字,如將Peter翻譯成彼得,再用書法寫出來。不少西方人見到名字以書法形式表達,覺得非常新奇。」


黎家駒在上世紀80年代非常活躍,曾接受汪明荃的訪問。


黎家駒書法作品《羊》。

自創龍鳳書法

 書法藝術種類繁多,有不同的書體,黎家駒早於上世紀到各地宣傳介紹傳統水墨文化之前,寫的為「飛白書」,這種書體在書寫時毛筆筆頭沒有完全出墨,因而會出現枯筆,字體會有拖絲或留白的現象,因讓人有飛動之感,故稱飛白。現時黎氏所寫的「飛白書」,卻有點不同,每個字均帶有龍頭、龍鬚,將書畫合一,他稱之為「龍鳳書法」:「我自小練習『飛白書』,但始終認為書畫不應該只學他人,要有自己的風格,所以巡迴書法表演前,我自創『龍鳳書法』,配上龍與鳳,更具皇氣,也給人矜貴感。」由「飛白書」演變成「龍鳳書法」,或許正是因為圖案具中國元素,才更得外國人喜心。「後來,我又覺得有龍、有鳳,兩者合拼太「江湖」氣,因此只保留龍在字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黎家駒不但書法自成一家,所用的書寫工具也與眾不同。「我用的木筆是自己親手製作的,與一般毛筆寫出來的字形不同,木筆能寫出具層次、紋路如絲帶般的字體。」黎氏說,木筆是用一片長條形的實木片製成,在桌上敲擊也不會斷,堅韌而有彈性。如何用木筆寫字,黎氏在訪問後即場示範,先把木筆蘸上墨汁,再以不同的傾斜度落筆,加上提按輕重的變化,形成字體飛白的特色。每個字一筆呵成,線條流暢,轉折處筆畫凸出,燥潤相宜。他之後用普通毛筆再作示範,只見起筆與轉折處稍微加工,點上些龍眼珠、龍鬚,便成為書畫合一的作品。

黎家駒書法作品《鼠》。

 

黎家駒即場書寫的《福》。


木筆均由黎家駒自己製作。


黎家駒用木筆寫書法揮灑自如,輕重得宜,需要一定功底。

 靈動的對蝦畫

 黎家駒小時候跟隨袁松年學字畫,畫過山水、花鳥等,其中蝦畫是其代表作。說到蝦畫,不得不提畫蝦一絕的齊白石,黎氏畫蝦也與齊白石有幾分關係,「我的老師與齊伯是好友,當時齊伯來老師家作客,我卻什麼都不懂,後來才知道那是齊白石。」儘管那時黎氏年紀尚小,不過直至現在他仍記得老師叮囑他,要向齊白石學習,專研藝術,而袁松年、齊白石亦成為影響他最深遠的兩位畫家。

 齊白石畫的蝦呈半透明,且每隻形態靈動、輕盈,神態栩栩如生,恍如為每隻蝦賦予了靈魂。黎氏筆下的蝦利用水墨的深淺表現其造型,同樣氣韻生動,有如在水中游動,靈氣十足,體現他對蝦觀察入微。他坦言畫蝦易學難精:「水墨不像油畫,落筆便無法修改或覆蓋。若其中一隻蝦畫粗了,整幅作品就失真了。」黎氏最擅長畫對蝦,兩幅畫作如同鏡面反射,布局幾乎一模一樣,可想而知創作時要有多專注,從中也能看出畫家對藝術的追求與執著。 (撰文:Janice  部分圖片:蔡啟文   場地提供:The AIR (The ONE))


黎家駒作品《群蝦護龍宮》局部。


黎家駒作品《十八天蝦還東海》。


黎家駒訪問當日即場繪畫的蝦畫。

 

[責任編輯:副刊]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