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來襲多地被「凍哭」 低溫津貼有著落嗎?

2021-01-08 10:41
來源:中國新聞網

 近日寒潮來襲,中央氣象台接連發布寒潮藍色預警,提示大家注意防禦大風降溫天氣。隨着各地大幅降溫,低溫津貼再次引發輿論關注。

 全國多地被「凍哭」

 據中央氣象台消息,1月7日早晨,北京、河北、山東、山西等省市共計51個氣象觀測站的最低氣溫突破或達到建站以來歷史極值。7時,北京-19.1℃,天津-19.2℃,呼和浩特-29.7℃,濟南-18.3℃,石家莊-12.3℃,瀋陽-21.6℃。北京最低氣溫-19.6℃,達到1952年之後的1月氣溫最低值,1966年之後的氣溫最低值。

 7日10時,中央氣象台繼續發布寒潮藍色預警,未來多地還將大幅降溫。

 

 中央氣象台「寒潮預警」截圖

 中國天氣網顯示,1月7-8日,西北地區東南部、黃淮南部和西部、江漢及其以南大部氣溫將先後下降6~8℃,局地降溫10℃以上,長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區將有4~6級偏北風,陣風7~8級;7-9日,東北地區東部、西北地區東南部、西南地區東部、江南大部等地有小雪或雨夾雪,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四川盆地等地局地有中到大雪。

 13-14日,受冷空氣影響,中東部地區自北向南將先後出現4~6℃降溫,局地可達8℃以上,部分地區伴有4~6級偏北風,東北部分地區將有小雪。15-16日,還將有冷空氣影響中東部大部地區,帶來大風降溫天氣。

 天氣冷了,可以領低溫津貼嗎?

 低溫津貼與高溫津貼相對應,同是在特殊工作環境下的津貼。不過,相較於高溫津貼的逐漸落實,低溫津貼卻普遍束之高閣。

 去年,上海市總工會就建立低溫津貼制度開展線上調查,共有7000多名職工參與。數據顯示,84%的受訪職工從未聽說過低溫津貼。

 據了解,低溫津貼的實施政策並不完善,在國家層面上僅在2004年3月施行的《最低工資規定》中順帶提到。其中指出:在勞動者提供正常勞動的情況下,用人單位應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在剔除中班、夜班、高溫、低溫、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環境、條件下的津貼以後,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

 地方上,據中新經緯客戶端不完全統計,北京、寧夏、湖北、山西、新疆、內蒙古等地,在制定最低工資標準時,也都順帶提到了低溫津貼。上述省份均表示:最低工資標準不包含中班、夜班、高溫、低溫、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環境、條件下的津貼。

 不過,上述省份中,除內蒙古外,均沒有對低溫津貼的發放條件、金額標準作出詳細規定。內蒙古曾在2013年制定了高溫高寒天氣室外作業的高溫高寒崗位津貼支付標準。根據標準,在自治區行政區域內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25℃(含-25℃)以下高寒天氣室外連續作業4小時(含4小時)以上,勞動者可領取230元/月的高寒崗位津貼。但此前有媒體採訪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一名環衛工人,該名工人卻表示沒領過低溫津貼。

 專家:可根據不同工種制定不同標準

 長期在低溫環境中工作,有可能損害身體健康。低溫津貼為何落不到實處?此前,經濟日報和新華社均對此發表評論。

 經濟日報指出,一方面,由於南北氣溫差異較大,國家並沒有制定統一的補貼標準,低溫津貼發放需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確定;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出台的相關規定屬於鼓勵性政策,在執行過程中缺乏強制性約束,靠用人單位自覺發放。因此,在大多數時候,低溫津貼成為凝固在窗戶上的冰淩花,看上去很美,卻很難真正落地。

 新華時評指出,綜合近年來各行各業的情況分析,無非有這幾種情況:一是法規不夠細緻,落實沒有著落;二是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情況不同;三是監督沒有到位,全靠企業自覺。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張智新在接受中新經緯客戶端採訪時指出,低溫津貼從性質上來講,是給勞動者一些額外保護,從道理上來說是應該的。

 那麼應該如何制定低溫津貼補貼標準呢?民銀智庫宏觀區域研究團隊負責人應習文對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可以根據不同的工種來制定不同的標準,也可以根據工作的辛苦程度來差異化的制定標準。

 張智新則不建議全國統一立法。他指出:一是跟各地情況的多樣性或差異性不符;二是各地政府財力不同,在綜合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根據各地情況給環衛工人等艱苦、特殊崗位發放補貼;三是可以把高、低溫納入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增加應急物資儲備,多做一些未雨綢繆的事,有時候比發放津貼補貼可能會更好或者更有必要。

[責任編輯:朱劍明]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