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王原祁在《雨窗漫筆》中說得好:「作畫但須顧氣勢輪廓……若於開合起伏得法,輪廓氣勢已合,則脈絡頓挫轉折處,天然妙景自出。」「山映曜姿」系列的構思從大處、虛處勾勒山光水色之孕大含深,以遠近參差、多變的視角取景,使畫面產生不同的視覺張力。作品中,山川已不再拘泥於形質,而更注重山的文化隱喻,更側重於其作為「視覺符號」的圖像。
蕭芬琪「山映曜姿」系列作品《山空新荷淡淡香》,2020年,58x78.5cm。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山是中國古典詩詞中極為常見也是歷史極為悠久的一個具有深刻廣泛內涵的話語意象,或者說是一種文化符號。孔子雲:「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山的靜穆,山的宏遠,山的深邃無不令觀賞者動容心悟。古典詩歌從《詩經》、《楚辭》開始,就已經有詠山名句出現,到謝靈運創山水詩派之後,把山作為意象或者專門的詠山之作更是不可勝數。唐及以後的詩詞作品中,山已成詩詞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基本意象元素。
蕭芬琪「山映曜姿」系列作品《六月紅妝明綠波》,2020年,58x78.5cm。
借鑒傳統題材用水彩肌理嘗試表現中國氣韻,這是一種嘗試更是一種探索。此系列融合了中國傳統的繪畫語言,追求「意境之美」,不僅採用西方繪畫的寫實手法,同時也有著東方的水墨式的抒情性語言。面對同一題材的荷花,不同人的主觀意識會創作不同的作品,這種不同取決於自身的繪畫語言,這種語言是畫家自身圖式的呈現,也是畫家真實的情感寫照。花葉之嫣然,山嵐之炫然,互為映襯,呈現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我想,我的「山映曜姿」系列至少實現了對大自然的一個側面的洞見;山雖靜穆,卻負載著強烈能量;荷雖飄搖,濃淡顏色卻產生感染力。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我微妙的猶豫與謹慎,和對各種感悟新知的急切嘗試,而所有這些都是一顆真摯而敏銳的心靈所留下來的痕跡,而洋溢在其中的,依然是我在「色彩遊戲」中永恆的舒心愉悅之情。 (文:蕭芬琪)
作者蕭芬琪,中國美協會員、美術理論家、畫家、香港大學文學院藝術學系哲學博士,為廣東省嶺東美術館總館長、《嶺東》雜誌社社長兼主編、中國藝苑研究學會副主席、海外中國美術家協會秘書長、香港美協創會秘書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