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命名是一項國際性、永久性的榮譽,是世界公認的一項殊榮。為表彰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第一任主任、原吉林大學校長唐敖慶(上圖)在教育和科學研究領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於2007年5月19日發現、國際編號為218914號的小行星,近日正式被命名為「唐敖慶星」。
實際上,以中國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此前已有不少,從古代的祖沖之、張衡,到當代的錢學森、袁隆平……科學家精神宛若繁星閃耀夜空,以此殊榮來表彰和紀念具有很深的意義。小行星命名的規則有哪些?又有哪些中國科學家的名字成為小行星的星名?
按照國際規定,漫天的恆星只能用星座及其數碼表示,只有太陽系中小行星才能由發現者提出命名。早年發現的小行星大多以西方神話中神仙的名字命名,後來隨着小行星發現數量增多,許多國家、城市和知名人士的名字成為小行星的星名。
為了統一規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專門組成了由國際着名科學家組成的小行星命名委員會,負責接受和審議全球新小行星的命名工作。
小行星發現者提出的命名申報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在《國際小行星通報》上正式發布,並通知世界各國天文台此星名成為該小行星的永久星名,列入每年出版的《國際小行星星曆表》。
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國際性和永久性,是一項崇高的國際榮譽,命名一旦獲批准,將為世界各國所公認,永載天文史冊。此番獲此殊榮的唐敖慶院士,是我國現代理論化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也是我國科學基金事業的奠基人,更是體現科學家精神的傑出代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李靜海表示,唐敖慶院士畢生致力於科學基金制的改革和我國基礎研究事業的發展,他對科學基金制的內涵認識深刻,提出了許多對科學基金和基礎研究繁榮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思想觀點。
除「唐敖慶星」外,此前已有多顆以中國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為了紀念祖沖之對我國和世界科學文化做出的偉大貢獻,紫金山天文台將1964年發現的小行星1888命名為「祖沖之星」 。1977年,小行星1802被命名為「張衡星」,以紀念東漢科學家、天文學家、文學家張衡。
還有錢學森、陳景潤、錢三強、王選、孫家棟、袁隆平、屠呦呦、吳偉仁、南仁東……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科學家們,也都有以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他們的傑出貢獻和崇高精神,指引人們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