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屆五中全會今開幕 專家:定盤「十四五」及遠景目標

2020-10-26 01:51
来源:香港商報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將於10月26日到29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將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原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近日接受內地官媒專訪時表示,本次全會的意義非同尋常,「十四五」規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的條件前提下,開啟30年新征程進程中的第一個五年規劃,這個五年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直接關係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實現。

 將遠景目標與五年規劃統一考慮

 李君如表示,把2035年作為遠景目標,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進行統一考慮,是非常重大的歷史事件。這次全會討論「十四五」規劃也好,2035年的目標也好,貫穿始終的就是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個思路,要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把美好生活作為我們的奮鬥目標。

 他指出,遠景目標一般是在特殊時期、一個大的歷史時期去研究。這次(全會)處於一個大的轉折期,中國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轉向開啟現代化新征程。「要通過兩個15年來實現現代化,就需要在制定5年規劃的時候,也制定2035年遠景目標,把5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放到15年中通盤考慮,15年規劃又以5年規劃為基礎來提出遠景目標。」

 將在中國現代史上留下濃重一筆

 李君如認為,2035年這個年份重要在要「基本實現現代化」。鄧小平在上世紀80年代根據當時的情況,認為到2050年我們能夠基本實現現代化。後來黨中央做了兩大重要戰略決策:第一,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二,全面參與全球化,加入WTO。這兩個重要決策加上當時正在蓬勃興起的信息化,改革開放舉措給中國帶來騰飛,實現跨越式發展,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樣就使我們現在有了非常好的基礎,可以把鄧小平提出的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提前15年。

 李君如表示,這次全會的意義非同尋常,在中華民族復興歷史、在中國現代化歷史上,都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初心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無論「幸福」還是「復興」,其實質是要中國趕上時代,把落後的農業國建設為先進的工業國,進一步邁向現代化的道路。

 「中國制定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有一個發展過程,這一過程體現了對發展經濟的探索。」李君如回顧歷史指出,「五年規劃(計劃)」制定是一步一步在實踐中摸索的。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好,這種情況下每5年制定一個規劃,每屆五中全會制定規劃,這是非常自然的一個結論。

 他表示,「十四五」規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的條件前提下,開啟30年新征程進程中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所以這次全會(即將)通過的經濟發展規劃建議,其意義非同尋常,它是我們直接幹現代化的第一個文件,前面都是為現代化打基礎。這個5年規劃制定得好不好、執行得好不好、能不能如期甚至超額完成,關係到後面25年的現代化。這30年的第一個5年怎麼走,就看今天。」

 國際社會點讚中國發展

 哥倫比亞學者卡斯特里昂:

 隨着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國老百姓有了更多的成就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我自己在這5年裏看到的情況為例,中國政府更關注老百姓生活品質的改善,百姓生活水平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待,一個是民眾收入水平的提高,一個是消除貧困。

 薩爾瓦多媒體人比亞格朗: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帶來新的挑戰,但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全面推進復工復產,脫貧攻堅工作穩步推進。「十三五」時期中國超5000萬農村貧困人口告別絕對貧困,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巨大貢獻。中國有望在今年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實現這一目標對世界將是一個鼓舞。

 世貿組織發言人羅克韋爾: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將全球經濟推向低谷,而中國短時間內控制疫情,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成為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經濟逆勢上揚讓我看到了中國經濟的活力和韌性。

 荷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經濟學教授范霍夫:

 隨着人民幣國際化和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國際投資者日益把人民幣債券作為一種獨立的避險資產進行戰略配置。

 【鏈接】港澳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新華社昨日發表述評文章指,今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支持港澳提升經濟競爭力」「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五年來,香港和澳門積極進取、主動作為,在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了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

 展望下一個五年,在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港澳應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偉大進程,為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作出更大貢獻。

 發揮獨特優勢 提升地位功能

 「十三五」規劃的港澳專章提出,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

 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客座教授楊玉川說,過去五年,香港在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創新科技也有發展,連接內地與香港的大型基建更取得了重大進展。2016年12月開通的深港通,可以讓內地和香港以及境外投資者更便利地投資香港及內地的上市公司股票;2017年7月開通債券通,境內外投資者通過「北向通」可實現在香港買賣內地債券,打開了外資通過互聯互通機制進入中國債券市場的大門。

 事實上,無論是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功能,還是支持香港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規劃中的藍圖在香港都正變成現實。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不斷深化——2018年9月23日開通運營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使香港和內地的距離大大縮短;10月24日迎來開通兩周年的港珠澳大橋,兩年來有超過1792萬人次出入境;今年8月26日正式啟用的深港間第七座陸路口岸蓮塘/香園圍口岸,讓粵港澳大灣區再添一條物流大通道……

 抓住重大機遇 貢獻應有力量

 融合不斷深入的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有基礎設施的連通,更有制度、文化、市場等諸多方面的開放、接軌和融通。粵港澳三地正充分發揮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等重大創新平台牽引作用,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十三五」期間,科技部推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礎前沿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向港澳開放。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快速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更進入全球創新集群前10位。

 作為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十四五」是邁進創新型國家前列的起步階段。香港和澳門應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以創新思維運用好自身優勢,在未來五年為國家發展貢獻應有力量。

[责任编辑:徐麒釗]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