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美科網股有無泡沫?

2020-09-14 03:42
来源:香港商報

  李哲

  美國科技股近日大崩潰,使人聯想到2003年科網泡沫爆破。當然,歷史不會百分百重複,今日處境無疑跟昔日不同;不過,對於人們真正關心的,即科技股升浪是否告終,以至會否步入熊市,當前風險卻難以言低。

  大印銀紙效果形同灌水

  事實上,最近股市表現已跟經濟基本面完全脫鈎。疫情下,美國第二季經修訂後的GDP深度衰退31.7%,創有紀錄以來最差,亦遠遜於第一季的下跌4.8%;然而,自3月底道指低見18000點水平後,本月初一度已升穿29000點,至於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指升幅則更驚人,同期由6800多點升至突破12000點,短短5個多月時間幾乎翻了一番。雖曰,疫下總有贏家,受惠「宅經濟」科技股恐是其一;不過,如斯瘋牛無疑有點誇張,更莫說除科技股外亦雞犬升天。

  經濟面既不可能支持股價上揚,唯一解釋必然落在資金面了。的確,美聯儲大印銀紙,早被證明是製造升市的靈丹妙藥,2008年金融海嘯後如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後亦如是;可以說,兩者相似度比2003年一役更高。只不過,當年升市尚屬慢牛,今輪升市卻屬瘋牛——畢竟,市場人士都食髓知味,繼而爭先恐後,以免錯過央行印鈔兼「派鈔」。

  息率低企、資金氾濫,一方面令市場接納更低的股息率,另一方面亦支持了高市盈率變得常態化。不過,股市既是一個「接火棒」遊樂場,投資者相互間「零和」地買賣分出賺蝕,惟歸根究底,企業盈利向上增長,因而導致派息增加,這才是股市可持續地欣欣向榮的關鍵。央行印鈔,效果不過形同灌水,向股市提供流動性而已;最終目標,始終是視乎企業盈利能力,亦即能否在實體經濟裏提高生產力。非常遺憾,觀乎美股最新業績,資料顯示上半年盈利倒退幅度創2008年以來最多,其中不可分派的盈利更暴瀉逾50%,不少企業如航企等便虧盡大錢。

  不再販賣概念與將來?

  值得留意的是,有曰2003年科泡爆破與今的一大不同,乃現在不少科技股已錄得盈利,不似當年純粹是「販賣概念」「販賣將來」云云。事實是否如此?不少科技巨擘誠然已賺大錢,惟同樣地,不少至今還是停留在「販賣概念」「販賣將來」,這包括了當今最炙手可熱的Tesla。

  眾所周知,Tesla截至今年以前,還是一間年年虧損、從未實現盈利的公司,惟當時股價已被炒至天高,近千億美元的市值就相當於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的總和;儘管最新兩季卒之錄得盈利,但所涉亦分別僅一兩億美元——試問,這又足以支援該股股價年內勁飆300%,以致隨之上升的市值突破3000億美元,亦即豐田和福士的市值總和嗎?其中,豐田今年第二季的經營溢利雖急挫98%,但涉額仍逾1億美元,其2019年全年盈利便達200億美元,另外福士的盈利水平亦然。可見,Tesla與傳統車廠巨擘比較,盈利能力仍蚊髀同牛髀,不過,受惠於市場對電動車的憧憬,在「販賣概念」「販賣將來」的基礎上其市值卻不合比例地遠超傳統車廠。

  Tesla只是諸多「販賣概念」「販賣將來」的科網公司的其中一間,而股價升幅則屬最厲害的一間而已。2003年科泡爆破的教訓,世人似乎並未好好吸收。當然,市場上確有不少科網巨擘錄得盈利,由美國的FAANG(Facebook、Amazon、Apple、Netflix、Google),到中國內地的BAT(百度、阿里、騰訊)或ATJ(阿里、騰訊、京東)皆然,都被證實經營是可持續的、有穩定盈利能力的;惟同一時間,市場上蝕錢公司仍多如繁星,不能盡錄,只是其股價卻在「販賣概念」「販賣將來」基礎上節節上升。

  「趨勢投資法」才是潮流

  畢竟,着重基本因素的「價值投資法」已非潮流所向,本來就擁抱潮流的「趨勢投資法」才是當今潮流,而此中所反映的「人性」及「價值觀」,正是「Fear Of Missing Out(FOMO)」即俗稱所謂「怕執輸」。此所以,尤其在央行印鈔的推波助瀾下,「非理性亢奮」一方面會放大升市,令股市超買再超買,另方面又容易放大跌市,就似Tesla最近幾個交易日就股價暴瀉,一度在一日間令公司創辦人馬斯克的身家蒸發逾1000億美元——1000億美元這個數,正是Tesla去年底前的總市值!其餘科網股,同樣在近日被市場洗倉式拋售,以致6家市值最大的科企一度於短短3個交易日內蒸發超過1萬億美元。

  2020年美股經歷瘋牛之後,會否迎來新一次的泡沫爆破?泡沫出現時,投資者往往蜂擁投入——其實,他們不排除都心知肚明,自己正在投入泡沫,而泡沫最終都會爆破;然而,他們都不相信自己是最後一個「接火棒」,又或相信自己有能力不致淪為最後一個「接火棒」罷了。

[责任编辑:蔣琳]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