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專題】線上展覽,是權宜之計,還是新趨勢?

2020-08-26 17:20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疫情改變了大眾的生活模式,也改變了藝術品的展示方式,不少展覽或藝博會被迫延期、取消,轉而推出線上展覽、數碼化藝術品、虛擬直播導覽……就連羅浮宮、大英博物館等世界級博物館也加入線上行列,讓無法外出的藝術迷大飽眼福。香港同樣有不少博物館、畫廊和拍賣行將展覽及業務移師至網上平台,到底線上展覽只是疫情下藝術界的權宜之計,還是將會發展成一種新的展覽趨勢? 記者:Janice

蘇富比早前舉辦的「Contemporary Showcase: Manga」互動式線上導覽現時於網站仍能觀賞,線上展覽打破時間的限制,可隨時隨地觀看。(圖為蘇富比網站截圖)

      藝術數碼化並不是疫情之下才「誕生」的潮流,根據2020年發表的《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顯示 ,2019年藝術品和古董的在線銷售額約為59億美元,雖然相比2018年下降2%,不過仍佔了全球藝術品銷售額約9%,可見網上展覽或銷售的發展,近年一直在進行中。


突破時間空間界限
      於香港、紐約及首爾均設有展覽空間的立木畫廊,今年4月曾將香港藝廊舉辦的實體藝術展覽,以3D還原技術搬到網上展廳同步展示,畫廊總監Shasha Tittman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這不是該畫廊第一次舉辦數碼展覽,「在疫情之前,畫廊已經計劃使用3D還原技術展示香港的展覽空間,藉以擴大觀眾範圍。首日展覽吸引逾千名線上觀眾參觀,隨後本畫廊再推出兩個數碼展覽,每日的瀏覽人數亦有所增加。畫廊的技術團隊在後台分析數據,發現線上觀眾來自世界各地。」今次是畫廊首度使用3D還原技術舉辦線上展覽,該技術能讓觀眾從不同角度瀏覽展覽空間,讓觀者恍如站在畫作面前,而不是枯燥地欣賞展品圖片。Shasha Tittman解釋,於網上的展品頁面中,可以記錄藝術家的聲音、創作時的草圖及作品詮釋等,豐富了觀者的藝術體驗。

立木畫廊使用了3D還原技術,呈現畫廊的香港展覽空間。(圖為立木畫廊網站截圖)

線上拍賣更貼地
      作為歷史最悠久的拍賣行蘇富比,早於2016年已經推出網上專場拍賣。蘇富比亞洲區當代藝術部主管寺瀨由紀向本報記者介紹,疫情加快了拍賣行網上業務的發展速度,除把部分現場拍賣改成網上舉行、推出嶄新的實時視像直播拍賣形式、線上預展和導賞,他們也大幅增設網上拍賣專場的數目。自今年1月以來,蘇富比已於全球舉行逾140場網上專場,比去年全年多逾一倍,累積成交額超過2.3億美元。單計香港,該拍賣行從年初至7月中已舉行了30多場網上專場,包括在4月推出的全新拍賣模式「Contemporary Showcase」,以「快閃」概念進行網上拍賣,每場拍賣為期約一星期,並呈獻不同主題的當代藝術品,例如「Manga」是香港少見的大規模日本漫畫藏品拍賣,並同時舉辦互動線上導覽,形式與上述的立木畫廊近似,同樣在網站採用3D還原技術,讓瀏覽者能夠360度欣賞藝術空間展示的漫畫藏品。這是眾多「快閃」拍賣中最引起藝術界熱話的一次,不但因為網上拍賣突破了時間及地域界限,人人也可隨時隨地參與競投,而且拍品門類沒有特定的要求或價格範圍,像今次的動畫主題拍品,除了收藏家、藝術投資者之外,連帶漫畫迷等普羅市民亦留意得到,大眾眼中曲高和寡的藝術拍賣會,在線上忽然變得貼地起來,自然更受歡迎。「在6場『快閃』拍賣之中,有5場的拍品100%全數售出,約一半買家是蘇富比的新客戶。因此,本行會繼續大力發展網上拍賣業務,優化相關配套,如提供更豐富的電子圖錄和更多的視頻等。」寺瀨由紀表示。

寺瀨由紀表示,當代藝術網上專場成績斐然,如今年4月舉行的一場當代藝術網上拍賣,總成交額超過1000萬港元,超越最低估價逾三倍,比 2018 年首個香港蘇富比當代藝術網上專場增長 670%。

網上拍賣提供的藏品類別越來越多樣化,如漫畫藏品更是年輕人所喜歡,更能吸引年輕買家。

線上展覽的局限
      在一片「好評」聲下,藝術數碼化、線上展覽恍如是藝術界在疫情浪濤下的救生圈。「線上展覽另一種好處是透明度高,藝術品的價格清楚顯示,觀眾亦可按自己的節奏瀏覽,毋須受到實體展場的種種限制。不過,瀏覽虛擬展覽卻沒有辦法體驗策展人或畫廊銷售人員提供的個人化導賞,亦不能親眼仔細觀看藝術品的細節、狀況等。」Shasha Tittman認為,無論虛擬技術有多先進,線上展覽就是缺少了現場近距離觀看真迹的實在感。對此,寺瀨由紀亦持相同意見:「本行的網上拍賣,可於官方網站或應用程式出價競投,如出價被超越,系統會發出通知。成功得標的話,會收到電郵通知付款及取貨詳情,十分方便。可是,在實體預展、導賞之中,站在藝術品前與志同道合者交流,甚至是現場拍賣爭相競投的那種興奮激動心情,都是在線上無法感受得到的。」未來藝術體驗或會因應觀眾、買家的需求而變得多樣化,而且隨著5G網絡的發展更趨成熟,日後線上展覽或生出更多可能性,但從上述兩位資深藝術工作者的觀點看來,網上展覽暫時只能作為傳統實體展覽的互補元素,短期內難以成為替代角色。

      去年底翻新重開的香港藝術館,是本地具標誌性的藝術展覽場地,惟重開至今,該館並沒有為實體展覽提供相應對的線上展覽,不過該館網站卻設有「雲遊藝術館」,以影片、動畫、圖冊等方式展示不同的藝術品。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疫情期間亦有留意網上展示的虛擬藝術品,她坦言線上的藝術體驗難以媲美現場欣賞,「即使有能夠還原展廳的虛擬技術,但始終電腦螢幕會有失真、色差的問題,瀏覽者對展品的實際大小亦欠缺實質概念,線上展覽給我的感覺,倒像是遊戲界面。透過螢幕觀賞,難以感受到大型藝術品帶來的視覺震撼,或小型藝術品呈現的精緻感。」正因如此,藝術館沒有「照板煮碗」將展廳「搬」到網上。

現場拍賣中競投的氣氛,有面對面交流的親切感,這是螢幕無法比擬的。

相輔相成更重要
      抗疫期間,市民減少外出,藝術迷和文青只能依靠網絡與外界保持聯繫,既然暫時只能在線上看展覽,藝術愛好者該如何利用網絡感受實體展覽般的沉浸式體驗?面對記者的疑問,莫家詠提出另一個思路——利用網上渠道提供不同「裝備」予觀眾,以便未來親身前往展廳時便能更享受展覽。「例如在網上介紹欣賞藝術品的方法,展品背後的意義、創作時所用的技巧、工藝的歷史背景等。透過了解藝術品的另一面,吸引網民親身到現場參觀,屆時他們看到的不單單是展品的外表,而是可感受其中的文化底蘊、藝術家創作時的取捨心情等。」因此,館方絞盡腦汁構思新的展示方式,她透露,現時藝術館正策劃另類的虛擬遊覽,節目系列名為「五官感應藝術館」。配合五官的體驗節目分為三個部分,包括以無伴奏合唱、劇團和頌缽(一種以聲音作治療的工具)呈現,如以歌唱形式分享對展品的體會,讓觀眾從聲音聯想視覺藝術家所表達的是什麼;劇場演員與館內展品互動,或以直播方式讓觀眾和演員互動,透過演員感受藝術品的創作理念;通過頌缽令人放鬆的聲音,讓觀者恍如置身藝術館內,同時呼應藝術品的主題或特色,也有療癒心靈的效果。日後當市民可以再親臨觀展時,網絡資源就成了錦上添花的元素。「網絡結合傳統方式,可以發揮協同效應,但是怎樣運用網上資源,博物館的選擇尤為重要。」新事物的出現不代表要摒棄舊有的,怎樣能有效結合、創新發展,才是業界及觀眾最需要共同探索的重點。

莫家詠表示,藝術館暫停開放後更常用社交媒體與觀眾互動,如8月推出的「#跟藝術館去旅行」,在社交媒體上館方每日會上載一幅大師之作,與觀眾一同欣賞世界之美。

藝術館的網站內提供展覽「原典變奏——香港視點」的動畫,以卡通及互動的方式介紹藝術家,不會過於枯燥。


「疫」境下的藝術館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博物館協會今年5月發表的研究指出,疫情發生後,全球有8.5萬家博物館曾於不同時段閉館,全球近13%的博物館可能永久關閉。但在此期間,全球的博物館也沒有閒下來,每一間都使出渾身解數,期望吸引觀眾瀏覽。如甘肅省博物館,由於線上參觀降低了對文物的損耗,館方特意拿出極少亮相的鎮館之寶銅奔馬「馬踏飛燕」真品在線上展示。

      香港藝術館也利用館內資源,策劃提供了僅供網上觀賞的資料。莫家詠向記者介紹「雲遊藝術館」的內容:「從本館的官方網站可進入藏品資料庫,內有逾一萬八千件藏品,輸入關鍵詞搜索,如『花』,就可見到近三千件相關藏品,部分藏品在此前的展覽中並沒有展出過。網站內有一個名為「在香港藝術館的一天」的學習資源欄目,透過動畫、繪本的方式,以孩子的角度欣賞藝術品,幫助小朋友了解本館的珍貴館藏。同時也指引家長如何和年幼子女一同欣賞、了解藝術品。」該館網站尚有不少資料,館方在疫情之前已經計劃用數碼方式與公眾分享,因疫情的出現,而加快了資料上載的進度。

      莫家詠補充,即使疫情之下,藝術館的每位員工也如常工作,展覽策劃一直沒有停止,她透露當藝術館再次正常開放後,將會有更換展覽的計劃,下一個大型巡展的展品預計今年底會到港。「希望在疫境之下,可以展示本館創意、正面的一面,也想協助公眾認識藝術,以藝術紓緩壓力,豐富生活。」若讀者正苦於在家抗疫,無法外出,不妨到藝術館網站一看,豐富藝術知識,為未來再到該館參觀儲存更多「彈藥」。


《在香港藝術館的一天》畫風童趣,非常適合小朋友觀看。

藝術館網站中「至樂拾趣——中國書畫藝術欣賞」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動畫,以動畫的方式解構石濤的《黃山圖》。


藝術氛圍難在網絡營造
      讀者有沒有觀賞過網上藝術展覽?觀感如何?目前,將傳統實體展覽搬至網上3D全景展示,是不少博物館、畫廊新興採用的展示形式,這種方式可讓觀眾自行選擇圖像、移動方位、切換視角、放大展品細節等。以往記者曾親身欣賞過不少展覽,近年也瀏覽過不少虛擬藝術展,發現大多數線上展覽的視角其實較難控制,而且,不斷地放大縮小畫面,也容易使眼睛疲倦,很快便會失去耐性,加上難以辨別虛擬展場的方向,無法宏觀看到展廳的布局等,所得體驗實與傳統展覽有相當大的落差。

      若是直接將藝術品數碼化以圖像展示,雖然現時的科技能夠令圖像有極高的解析度,甚至能放大欣賞到更多肉眼難以看清的細節,但圖像終究只能以平面呈現,欠缺實體的立體美感。其實,除了藝術展品本身,展廳的燈光、牆壁的顏色、地板的選材、展覽的布置方式、展品與展品之間的距離、乃至現場氣味等,均影響觀眾對藝術品的感受,很多人都忽略了——展廳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這或許是線上展覽始終無法取代傳統實體展覽的重要原因。

徐冰作品《天書》展於香港藝術館的「小題大作——香港藝術館的故事」展覽中,現場看十分大型,幽暗的環境配合燈光予人震撼感,亦成為不少人打卡必影的作品。透過圖片,難以展現作品的精彩之處。(馮瀚文攝)

[责任编辑:副刊]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