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机叫,中国移动把我“5G”了

2020-03-17
来源:虎嗅网

  1.一念之间,我变成了中国移动的5G套餐用户

  3月12日凌晨3点16分,我的苹果手机上收到一条10086发来的短信:“【生效提醒】尊敬的客户,为了您更好的享受5G网络服务,中国移动为您免费提供了5G优享服务,下月生效。”

  

  第二天早上看到满是疑惑,前几日曾收到过中国移动10086客服打来的电话,推荐我改换5G套餐,当时手头正忙,简单说了句“我没5G手机”就挂断了。但看这条【生效提醒】的短信内容,难道中国移动一夜之间就把我“5G”了?

  于是拨通10086客服电话,说我是拿4G手机的4G用户,怎么才能享受你们免费提供的5G优享服务?客户给我的建议是改换5G套餐,并且介绍目前办理可享7折以下优惠。以我现在使用的168元档4G畅享套餐为例,包括30G流量和450分钟语音通话,改换成128元的5G畅享套餐合约版,流量不变,语音通话增加到500分钟,现在办理只要承诺两年在网,每月就可减免40元,只需88元!

  从4G升级到5G,同样30G流量,资费却便宜了一半,为什么不呢?虽然短时期内我并没有把4G手机换成5G手机的打算,但也不妨碍我一念之间就变成了中国移动的5G套餐用户。

  2.究竟什么样的用户才算“5G用户”?

  今年2月份中国移动在上市公司官网上正式公布,其2020年1月份的移动业务客户总数为9.49亿人,其中4G客户数为7.58亿人,5G套餐客户数为673.6万人。这是三大运营商自去年11月启动5G商用放号以来,首个被正式公布5G用户数据,从而成为代表我国5G发展迅速的标志,被拿来和全球首发5G商用的韩国进行比较。

  韩国在2019年4月全球抢发5G商用,到2020年1月全国三大运营商也不过才发展了496万5G用户,而中国移动仅凭一家之力就公布出670多万5G套餐用户,可以说中国移动在5G用户数量上完败了韩国三大运营商。

  但是,与中国移动公布的5G套餐用户数不同,韩国三大运营商的5G用户被界定为使用5G手机、激活5G网并升级5G套餐的用户,而且在5G推广的市场竞争中,韩国三大运营商更多采取了大幅度补贴5G终端的方式,吸引高流量的4G用户升级5G,再以资费打折优惠及VR、高清视频等应用来吸引客户更多的使用5G网络,由此达到了5G用户数和5G ARPU值以及移动业务收入共同提升的效果。

  以KT电信为例,到2019年底其5G用户数达到141.9万,在所有手机用户中占比超过10%;受5G用户增长带动,KT电信的移动用户ARPU值一改持续下滑的趋势,在2019年第4季度实现了2.1%的同比增长,移动业务收入也同比增长4%,其主要贡献就来自于5G用户数据流量的激增。KT电信统计其5G用户月均数据流量在4季度达到了26.4GB,比商用初期的2季度增长了23%,是LTE 4G用户的2.8倍。

  反观中国移动目前的5G推广策略,以北京移动为例可以看到即使在不打折的情况下,其起始档位也比4G还便宜。

  再加上中国移动悄悄促销的5G打折优惠,必然会吸引大批4G高端用户转签5G套餐。但在这673万5G套餐用户中,估计如笔者一样仍然使用4G手机的用户不在少数。在没有5G手机、不使用5G网络、未改变使用习惯的情况下,这类用户的数据流量不会大幅度增加,对于中国移动的ARPU值提升不会产生贡献,反而会因为由原来的高档位4G套餐转签5G套餐节省了流量支出而对中国移动的业务收入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实现首批50个城市的5G商用,中国移动截止到今年2月底已经开通8万多个5G基站,目前又启动了第二期5G工程建设,计划年内在28个省份建设23万5G基站,业内预计涉及资本开支高达580亿元。除了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之外,大功率的5G基站开通后还需要高出4G基站数倍的运维成本支出,其中仅电费支出一项就达到4G基站的2.5至3.5倍。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按照广州和深圳两地共2万个基站的布点计算,运营商内部核算每月的电费支出高达3亿人民币。

  对于中国移动而言,为了尽快回收5G网络建设和运行上的成本投入,其在市场运营上应该以激励4G用户置换5G手机,从而更多地使用5G网络,创造更多的5G业务收入为主,如果仅仅将发展5G用户的指标设定在升级5G套餐上,则未免本末倒置,且有可能造成5G套餐用户上了量,但5G网络利用率却提不上去的现象,由此导致5G基站设备空转,白白花着上亿元的电费却看不到流量增长、带不来收入增加的尴尬局面。

  而且在市场宣传上拿5G套餐用户做标准,也不利于三大运营商之间在5G业务上的良性竞争。先于中国移动官网673万5G套餐用户的正式公布,在1月15日的中国电信终端生态合作推进会上,中国电信副总经理王国权就公开表示中国电信的5G套餐用户已经突破800万。但根据信通院的权威统计,截止到2019年底国内手机市场5G手机的总体出货量才刚刚达到1376.9万部而已。考虑到从厂家出货到消费者买入的时间差和中国联通未曾披露的5G用户数,可以基本判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5G用户数都难免有“注水”的嫌疑。

  而中国联通之所以在5G用户数量公布上保持了较为保守的姿态,估计与其在2016年的前车之鉴有关。在2016年1月,中国联通在其2015年末公布的全年2.87亿移动用户总数的基础上,一次性剔减了3050万“无效用户”,导致其公布的2016年1月底的移动出账用户数仅为2.57亿。也正是在这次剔减无效用户的过程中,中国联通针对其4G用户统计给出了严格的定义,即“持有4G终端并使用公司4G网络的出账移动用户”,并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联通针对4G用户的定义,应当同样适用于5G,即只有持有5G终端并使用5G网络的出账移动用户,才能被定义为5G用户。

  众所周知,用户数是考察通信市场发展情况的最重要的基础数据之一,包括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4/5G用户渗透率、DoU(单用户月均数据流量)、MoU(单用户月均通话分钟数)等通信行业重要KPI数据都是要基于用户数来进行核算的,如果三大运营商针对5G用户采用不同的统计口径,则势必会造成统计混乱。因此,有必要由政府主管部门对此做出统一规范。

  作为工信部直属机构的运行监测协调局负有“监测分析工业、通信业日常运行,分析国内外工业、通信业形势,统计并发布相关信息,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的职责,由其对外例行发布的《通信业经济情况运行》月度报告和《通信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月度报告作为官方数据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行业指导性,但截至到3月中旬仍未公布应包含5G用户数的1月份的月度报告,只能善意地理解为其在为协调和规范三大运营商的5G用户统计标准而努力,也希望最终的月度报告出炉也能给通信行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一个最为权威的数据。

  3.我为什么不想成为“5G用户”

  虽然我已经被中国移动定义为“5G套餐”用户,但除了要享受比4G更便宜的流量资费外,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却并不会考虑更换5G手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5G用户”,最主要的原因是到目前为止,即使作为一名资深通信行业从业人员,我也看不到有任何需求能促使我使用5G网络。

  虽然5G的网络速度号称是4G的数十倍,但速度更快却不能成为5G真正卖点的原因在于,没有任何一款吸引我的5G应用足以让我体验到这数十倍网速的价值。包括VR、高清视频、云游戏等运营商推广的热门应用,几乎都是室内应用。

  对于室内应用而言,更稳定、更高性价比的网络无疑是百兆家宽,再配上平板电脑或高清电视,其感官享受又岂是窄小的手机屏幕可匹敌?更何况与百兆家宽的多终端接入和不限量消费相比,5G网速更快仅仅意味着单位时间内更多流量消耗的不经济性而已。

  5G网速的提升未能带来5G手机的革命性创新,也直接影响了用户更换5G手机的积极性。虽然市场上5G终端的种类已经高达三、四十款,但千篇一律的外观和众口一词的宣传显然缺乏吸引力,除了PK 摄像功能和一降再降的价格之外,手机厂商的相互竞争也越发乏善可陈。如果今年9月份,库克领导下的苹果也不能拿出一款能象当年的iPhone 4一样激发4G换机潮的5G手机来形成卖点,估计市场就只能依靠时间来缓慢淘汰手里的4G手机了。

  当然,对于缺乏升级换代热情的手机用户,三大运营商其实也不必过于沮丧,因为就技术特性和业务趋势而言,5G本来就不是设计给人用的。以5G高速率、低时延和广连接的特点,更多地满足的是To B行业里物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需求。正如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去年9月国新办发布会上所言,“对广大用户而言,4G手机够用了,大部分应用4G足够了;5G真正的应用场景,80%应该是用在物与物的通信,如工业互联网领域”。

  所以,对于三大运营商而言,当前的5G网络建设和5G市场推广,还是应以结合垂直行业、助力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为目标和出发点,摒弃3/4G时代摆摊卖卡争抢用户的陈旧思维,不要向市场口规定5G终端用户数等业绩考核指标,而应面向行业需求做好网络部署和业务开发,通过赋能垂直行业发展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尤其在近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中,利用5G网络进行云直播、支持远程医疗、实施健康监控等应用为5G技术在应急、灾备、防控等领域的普及指明了新方向、带来了新机遇,也希望三大运营商把握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加速5G在TO B行业的部署和应用,把5G的好钢用在行业开发的刀刃上。

  同时也由此呼吁一下中国移动,还是放过发展“5G套餐用户”这个执念吧,这样在半夜给手机用户发短信推销“5G优享服务”的客服也就可以安心休息了!(老解)

[责任编辑:董岳昕]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