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抗疫需要新思維

2020-03-17
来源:香港商報

   文/聯合國世界人民理事會國際顧問 顧明仁

  香港和鄰近地區包括了澳門特區,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九個城市,是我們熟悉的大灣區。2017年7月1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見證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粵港澳三地的政府在香港簽署了《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這協議為大灣區建設訂下了合作的目標和原則,以三地的各自優勢協同效益共同推進區域經濟,建造一個三地居民可以安居樂業的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圈,香港亦在特首領導下成立了包括所有司局長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去落實工作。大灣區的城市為香港特區在將來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寶貴物資及支援動力,為香港的青年一代提供創業及置業的良好機會,也為年長一輩提供另類的安老選擇,這是我們應該好好把握的。但這一次的新冠疫症似乎把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分割出去,各自為政,在圍堵疫症方面欠缺一個共同進退的政策,不利於維持區內合作及經濟持續發展。

  灣區城市應互相支援

  無可否認,各地的不同地理環境、人口結構和經濟體制差異令到控制疫情發展的策略有所不同,也應該因地制宜去執行最適合自己實情的防疫政策。但如果各方可以彼此互通信息,建立一個大灣區的防疫控制聯合小組,集合三地九市的科學醫療及經濟專家,制訂一個合乎科學但又不損經濟發展的大灣區政策,這會是一個多贏的結局,也可以加強今後大灣區各地的互信,為長遠的地區民生和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優良的基礎。

  目前,大灣區除了香港以外的城市在推行小區封鎖防疫政策後,都達到超過一星期零市民感染的成績。澳門更是達到接近40天連續零感染的國際標準,情況令人鼓舞(昨天外部輸入一例)。香港的個案早期都環繞親人聚會互相感染,而近期確診的感染個案也是香港人外遊回來才發覺受感染,算是輸入個案。香港沒有封鎖個別社區,但社區大規模有系統的交叉感染始終受到控制。也許是香港人的防疫意識因17年前的SARS疫症教訓而大幅提升,明白到遵守公共衛生規範防止病毒在社區傳播的重要性。大灣區內各城市都因採取適合自己實際社會情況條件的措施達到預期效益。但個人認為,如果我們在大灣區的城市之間可以進一步加強疫情發展的信息互通,互相交流防控疫症的經驗及技巧,彼此討論研究診療方案,甚至於疫苗的研發及前線醫護人員防疫裝備的支援,尤其是傳統中藥在此次疫症所擔當的防禦及加強受感染者復原的角色,大家都可以從中獲得裨益。

  經濟活動不宜完全停頓

  香港在推行封關後,內地入境者進入購物及從事商務活動須先接受強制隔離檢疫,經濟明顯受到打擊,四大經濟支柱的旅遊及零售首當其衝受到影響,其嚴重程度是隨時間而惡化,緊接的歐美疫情爆發失控,再因此引起的世紀金融風暴更令這兩個行業雪上加霜,倒閉潮相繼出現,失業人數推高香港的失業率至5%或更高的數字。香港的金融服務業在這次來勢兇猛的疫情之中也不能倖免。雖然很多跨區理財活動都可以用電子科技去進行,但對於商業合作協商很多時是要雙方面對面去詳細討論,很多法律上的文件也不是完全可以通過網絡的方式去簽署確認。14天的強制隔離令這些跨區金融商業活動近乎完全停頓。也許有人認為這是短期的問題,待這個疫症過後便可以恢復正常;問題是這個疫症在國際間不停發酵,樂觀估計也要到秋天才可以完全消失,但也有醫療專家說可能冬季病毒又會再次來臨,這種沒完沒了的情況所造成的困擾會令整體社會經濟付出沉重代價,絕對不能掉以輕心。況且我們不要忘記重建客戶信心是要花一段頗長的時間及投入大量資金的。

  個人認為,我們在這非常時刻,大灣區內相關政府應該協商訂下防疫圍堵合作策略,不要令區內民間經濟活動停頓。若廣東省內城市及澳門都超過14天沒有新的確認感染個案,在疫症開始紓緩的環境下,香港是否可以考慮放寬大灣區內居民到香港不用強制14天隔離檢疫的規定,改為只要探測體溫及填報健康申報表及強制佩戴口罩就能入境?這可讓區內各地恢復停頓接近兩個多月的經濟活動,為部分經營旅遊及零售餐飲酒店的企業帶來現金流,不致倒閉裁員引起社會混亂,也減輕政府為要長期補貼它們而動用大量公帑。事實上,政府的補貼由於要考慮多方面財政因素,往往是杯水車薪,加上程序繁複,更是遠水不能救近火。在目前區內各地確診病例繼續改善的情況下,政府更要具備靈活的思維去推行政策。

  在一個容許自由表達思想和行為的社會,總會有不同的意見,香港政府要有充分的智慧去平衡防疫措施及維持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策略,才不致顧此失彼。政府不妨多考慮利用大灣區的各種優勢,在目前疫症還是沒有完全消除的危機中找到一條更有利彼此持續發展經濟的前路。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